资本预算

资本预算CAPItalBudget)

目录

    1资本预算的定义2资本预算的特点3资本预算的产生4资本预算的过程[1]5资本预算的分类6资本预算的评价方法7资本预算中现金流量的估算8资本预算案例分析[2]9资本预算中的风险调整10参考文献

资本预算的定义

资本预算又称建设性预算投资预算,是指企业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大的报酬而作出的资本支出计划。它是综合反映建设资金来源与运用的预算,其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其收入主要是债务收入.资本预算是复式预算的组成部分.

资本预算的特点

1、资金量大

2、周期长

3、风险大

4、时效性强

资本预算的产生

1.资本预算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资本预算首先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在1836年、1847-1848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和1890年又相继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原则,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调节来摆脱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的巨大发展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也为更深刻、更严重的危机打下了基础。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频率加快。仅在20世纪前3o年,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了五次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这次危机中,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工业生产下降了44%,失业率高达20%以上。失业人数达3000多万人面对失业、通货膨胀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认为,原来自由竞争、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已经不适用了,需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控作用,扩大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范围。

在新的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政府财政收支的规模有很大增长,收支内容发生较大变化,用于生产性项目投资支出不断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在这种背景之下,传统的单式预算已不能反映政府日益丰富的全部财政收支活动,不利于国家宏观经济分析,不能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工具。于是,复式预算应运而生。1927年,丹麦首先将国家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投资)预算。为配合罗斯福“新政”的需要,美国联邦政府从1933年7月1日起实行复式预算制度,将预算分成“正常”和“非正常”两部分。此后,1938年,瑞典政府开始实行复式预算。瑞典著名财政学家A.塞纳在阐述其资本预算产生的历史背景时指出:“1911年起瑞典设立了很多‘资本性基金’,依靠这些基金积累了一些‘生产性资本’归国家所有。生产性资本是指能产生直接货币收益的资本,例如铁路、通讯、水利电力工程和森林等公有资产”。当时瑞典政府将国家预算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经常性收入组成,另一部分是贷。预算支出也同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经常性支出,另一部分为资本积累,也就是给资本性基金的拨款。在这种条件下。1937年瑞典预算政策改革中,正式引用了资本预算,并于1938年开始实行。

概括而言,西方国家先后采纳资本预算的历史原因主要在于:

(1)政府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比重增加,这部分支出与过去的政府行政经费的性质不同,管理要求也不同,需要单独反映。

(2)公营经济扩大,公营资产经营管理成为政府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国有资产的投入、运行和收益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3)强调政府干预,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并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债务收入不仅要偿还,而且要支付利息,因此用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应该是有收益的项目,这样就有必要将政府的支出划分为一般性支出和有收益的资本性支出,并在预算的制定和执行中分别加以反映。

2.资本预算产生的理论依据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前,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在经济理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认为,政府财政是家庭财政的反映,它和家庭财政一样,必须量人为出。假如家庭财政人不敷出,终将导致破产。政府财政也是这样。只有收支平衡的财政,并对财政支出严格限制,才是惟一的好财政。他们还认为,政府发行公债是一种浪费,会加重子孙后代的负担。公债是导致腐败、堕落和贫困的根源。与此相适应,在财政领域主张“廉价政府”和提倡“健全财政”的原则。单一预算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着监督与控制政府财政收支的作用,目的在于防止政府支出的膨胀与征敛无度。

随着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和危机程度的不断加剧,原来指导政府经济政策的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已不能解释其原因。经济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更加适用的解决危机的对策和方法。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凯恩斯率先系统地提出运用政府机器反危机的学说。20世纪20年代以后,凯恩斯先后发表了一些宣传国家干预经济的著作。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系统地否定了以往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传统思想,从理论上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干预方式做了系统的概括和解释。凯恩斯学派由此而兴起。凯恩斯学派在“需求创造供给”的理论前提下,建立了以国民经济运动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模型,提出了利用政府税收和支出水平的变化来改变社会总需求水平,以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在这种财政政策下,当经济衰退时,国家应该减少税收以刺激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增加政府开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这样就可以增加就业,防止经济进一步衰退并促进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高涨时,国家应该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以抑制经济过度扩张,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过这样的财政政策。就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波动,实现充分就业下的经济稳定和增长。在凯恩斯财政理论的引导下,西方各国为对付经济的日益衰退,相应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

特别是公共工程支出和资本性投资,同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赤字。为便于国家更好地实行宏观调控,客观上要求将政府投资和公债收支等在国家预算中单独反映出来。资本预算的产生适应了这一要求。

资本预算的过程

通常来说,一个完备的资本预算过程应该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寻求并发现投资机会。

(2)数据收集。

(3)评估并做出投资决策

(4)对已决策项目进行再评估和调整。

在这4个步骤中,寻求投资机会这一步通常并不被大家所重视,然而这也许正是最重要的一环。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仅仅着眼于现有的工程数据资料或是市场调查是不够的,决策者还需知道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产品需求上涨或下跌的可能性,通常可以统计分析的方法较为客观地加以测算,而其他的一些事件的概率则可能依赖于主观的估计。

在完成所有数据的收集和评估工作之后,投资者就需要做出最终的投资决策。总体来说,相对小额的支出可直接由相关部门决定,而主要支出项目则必须由最高管理层做出相关决策。在投资决策最终施行后,还必须对投资结果不断地进行监测,并以此为据对项目未来的运行做出调整。比如,基于第一年的结果,决策者需要对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概率重新做出估计;同时,原本投资于产品甲而非产品乙的决定也必须重新评估,其结果有可能是逆转性的。投资决策的全过程可以由下图来表示。

资本预算的分类

(一)按投资的目的划分

1.扩充型项目。扩充型项目是指使公司能够扩充已有的产品和项目或进入一个新的市场生产新产品的项目。当一个公司决定扩展它的产品和市场时,经常要开拓一条新的销售或者分销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设法准确评估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扩充型项目在某种意义上讲风险是最大的,因为它要进入一个从未涉及过的领域。正因为如此,一般情况下扩充型项目的评估往往使用一个相对较高的、要求最低的收益率,同时也会取得高于其他项目的回报。

2.调整型项目。调整型项目就是与法律法规相一致的项目。社会责任的约束与调整型项目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很多情况下环保部门会制定空气和水的清洁标准,任何项目都必须遵守这些标准。调整型项目并不是简单地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是要首先遵守政府部门制定的行为标准。这样一般的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现金流分析方法和追求公司长期生存发展的方法在调整型项目中的适用性就会大大降低,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将遵守规则的成本降到最低。

3.研发型项目。研发型项目是许多公司保证其长期发展能力的关键,特别是那些生产科技产品和提供科技服务的公司。

同时,在研发型项目上的支出所能带来的效益估计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很多情况下是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这样的项目也需要相当大的投资规模。由于其现金流人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投资水平,研发型项目被列入最具风险性的资本项目之一。

(二)按关系划分

1.相互独立的项目。相互独立的项目是指为达到投资目的,只有一种投资项目可供选择。尽管这样,对于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的决策仍可在两种方案中进行,即投资此项目和不投资此项目的选择。从这里可以看出,决策的本质就是比较择优。

2.相互排斥的项目。相互排斥的项目是指为达到投资目的,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有两种以上,而公司在一定时期的投资规模是有限的,或存在其他的资源限制,不可能将可行的全部项目都实施,只能选取满足公司需要的最佳项目。

3.相互关联的项目。相互关联的项目处于以上两者之间,因为它们之间既存在某些相互影响又都不能完全排斥对方。相互关联的项目是一个项目的市场份额会影响到其他项目的市场份额。例如,如果项目A是生产一种新型的小型汽车而项目B是生产中型汽车,那么两个项目都可以接受并进行生产,而小型汽车的一部分潜在顾客可能会被吸引而购买中型汽车。这两个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是因为一个收入的增加会使得另外一个收入减少。

资本预算的评价方法

一、投资回收期法(PayBack)

年现金净流量相等时

例1

年现金净流量1000003500035000350003500035000年序原始投资总额第1年现金净流量第2年现金净流量第3年现金净流量第4年现金净流量第5年现金净流量

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总额/年现金净流量

=100000/35000=2.86(年)

二、平均会计收益率法(ACCOuntingRateofReturn)

ARR=(年平均税后利润/年平均投资额)*100%

例3:原始投资=20万,项目期限=4年,每年的会计税后利润分别为3万,4万,5万,6万,直线折旧.

ARR=[(3+4+5+6)/4]/[(20+0)/2]=45%

当ARR≥企业目标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三、净现值法(NetPResentValue,简称NPV)

决策方法:

NPV>0接受

NPV<0不接受

四、获利能力指数法(ProfitaBIlityIndex)

判别准则:

在独立的项目中,当PI≥1时,项目可以接受;反之,项目应该拒绝.在两个相斥的项目选择中,当两者的PI≥1,则PI越大的项目越好.

五、内含报酬率法(InternalRateofReturn)

定义: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0时的贴现率.

Or:


六、内含报酬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多重内含报酬率

问题2:互斥的项目

资本预算中现金流量的估算

一、现金流量的概念

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

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Or:

现金净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

二、资本预算中采用现金流量的原因
1、有利于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能搞清每一笔预期收入、支出的具体时间;利润计算没有考虑资金的收付时间(权责发生制)

2、现金流量使资本预算更具有客观性会计利润一定程度上受存货计价、费用摊派和折旧计提方式影响;折旧不是当期真正的现金支出。
3、现金流量考虑了投资的实际效果会计利润仅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应计现金流量”(权责发生制),而不是实际的现金流量。
三、现金流量的估算

(1)应该注意的问题:

  • 所有的现金流量都需要转换成税后现金流量
  • 资本预算的现金流量应该是增量现金流量
  • 通货膨胀

(2)现金流量的构成

  • 原始投资
  • 期末回收现金流量

资本预算案例分析

一、扩建项目分析及决策

例:华新公司拟扩建新车间,旨在生产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当产品定价为2000元/台时,正式投产后,第一年可以售出20000台,预计以后每年增加1000;公司打算利用厂里一块三年前以100万元的租金租给他人的土地,合同一年一定;新厂房建设需要投资1200万元,建设期为2年,第一年投入600万元,其余在第二年投入;第三年初购买和安装设备要800万元,并开始投产;投产时需垫付营运资本600万元,以后每年增加50万元;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厂房20年,机器设备8年,直线折旧,项目期末资产残值为0,土地不计提折旧;投产后项目经营寿命期为5年,经营变动成本销售额的60%,除折旧外固定成本每年600万元;公司所得税33%,资本成本12%;项目寿命结束时,期末厂房市场价格为700万元,机器设备市场价格120万元,土地留待公司处置,垫付的全部营运成本按投资额全部收回.假定原始投资发生在年初,其余现金流量均发生在每年末.

二、资产更新分析及决策

例:旧机床:10年前以7500元购入,期望寿命15年,15年后残值为0,直线折旧,每年折旧费500元,目前账面价值2500元,市场价值1000元.新机床:价格12000元.在以后5年中,年经营成本从7000元减至4000元,5年后新机器市场价值2000元,公司税率33%.在重置阶段,营运资本增加1000元,新机器以8年直线折旧,期末残值0,资本成本12%.

问:资产更新项目是否可以接受?

三、寿命不等的互斥项目的评估

例:2个互斥项目A,B

年份A项目B项目0(40000)(20000)1800070002140001300031300012000412000--511000--610000--NPV(12%)64795156
四、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调整

例:某设备价值为20000元,可以用4年,各年现金净流量分别为5500元,7200元,9300元,11000元.贴现率=12%,物价上涨指数=10%.

年份调整前调节因素调节后155005000(1+10%)272005950(1+10%)393006987(1+10%)4110007513(1+10%)

NPV前=4267.5(元)

NPV后=-1039.88(元)

结论: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该项目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该项目则是不可行的.

资本预算中的风险调整

一、贴现率风险调整(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1)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调整贴现率

(2)按项目类别调整贴现率

二、现金流量风险调整(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

Ki=KRFi(Km?KRF)

三、通货膨胀对资本预算的影响

1)利率和通货膨胀

2)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

3)费雪效应(FisherEffect)

1+名义利率=(1+真实利率)×(1+通货膨胀率)

真实利率=(1+名义利率)/(1+通货膨胀率)-1

Or: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消费文化
下一篇:社会无差异曲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