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LawofAttraction),吸引定律

目录

    1什么是吸引力法则2吸引力法则的发展3吸引定律的故事和案例4吸引力法则的启示5参考文献6相关条目

什么是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可以简单定义为——“关注什么,就吸引什么”。当然关注的事物包括想要的和不想要,这一事物就有可能会在你的生活中占大部分。

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如果第二天有事,我们想五点起来,于是第二天即使没有闹钟我们也会在五点起床。这就是吸引力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感觉、言语以及行为制造能量,这些能量依序吸引类似的能量:负面能量吸引负面能量,正面能量吸引正面能量。从结果上看,思想对事物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做是事物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

更广泛的说,吸引定律是当一个人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最典型的是比如会吸引具有类似思想的人,同时又被对方吸引的过程,这是一个相互吸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对另一个思想的影响。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两个具有相似心态的人会彼此吸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总是倾向于跟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人在心理需要寻求一种归宿感,从而获得五大需求之一的安全感。而能把分散的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群体的就是这个群体的灵魂人物。一般被这个灵魂人物召集到一起的分散的人身上总会有这个灵魂人物的一些影子,也就是说他们具有某种共性,正是由于这种共性,这个灵魂人物才能把人们吸引过来,从而形成一个团结的群体。

吸引力法则的发展

“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正式的术语诞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背后的精神却存在于古老的印度人的信仰之中。随着印度教对通神学的影响,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一些早期的有关通神学的文献中。1877年,“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在赫莲娜·布拉瓦茨基(HelenaBlavatsky)的关于神秘密教的书《揭开伊西斯的面纱》(ISIsUnveiled:SECRetsoftheAncientWisdomTradition)中,而在1879年4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吸引财富的文章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这便是“吸引力法则”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型的报刊媒体之上。

1906年,“新思维”的杂志编辑威廉姆·沃尔特·阿特金森(WilliamWalkerAtkinson)在他的“新思维”书籍《思维波动或思维世界的吸引力法则》(ThoughtVibrationortheLawofAttractionintheThoughtWorld)一书中介绍了“吸引力法则”。

1907年,布鲁斯·麦克莱兰(BruCEMacLelland)出版了他的《想象力带来富有》(PRosPErityThroughThoughtForce),在书中,他对吸引力法则做了总结,并提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Youarewhatyouthink,notwhatyouthinkyouare)的概念,之后,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研究层出不穷,并被贴上了诸如“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新思维”等各色各样的标签,而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包括有1926年出版的欧内斯特·赫尔姆斯(ErnestHolmes)所著的《心灵科学的基本思想》(TheScienceofMind),1949年雷蒙德·霍利维尔博士(Dr.RaymondHolliwell)所著的《让吸引力法则伴随工作》(WorkingWithTheLaw)等等

在此之后的半世纪中,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研究似乎乏善可陈。20世纪90年代,杰瑞·希克斯(JerryHicks)和埃丝特·希克斯(EstherHicks)出版了包括《亚伯拉罕的教义》(TheTEAChingsofAbraham)《情绪的惊人力量》(TheAstonishingPowerofEmotions:LetYourFeelingsBeYourGUIde)在内的一系列著作,因为这些书籍的畅销,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信息和资料再次广泛被人接受。而直到2006年,一部叫做《秘密》(TheSecret)的电影才真正让“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风靡了全球。

电影《秘密》在全球的广泛关注创造了同名书籍《秘密》的诞生及热销,《秘密》书籍一经出版,便横扫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各大图书排行榜,创下美国赛门.舒斯特出版史单月再版破200万本、四个月销量破500万本纪录,并荣获“诺提勒斯书奖”(NautilusBooKAward)。之后,有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书籍井喷版的出现在全球各大连锁书店以及网上连锁书店之中,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关注“吸引力法则”的热潮.......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一些国家,这股“秘密”风潮也是风起云涌,掀起了新时代新的心灵励志风潮。甚至有专业人士称这本书为“心灵励志圣经”。在大陆,本书已经由中国城市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吸引定律的故事和案例

神父与音乐

在巴黎有个教堂,其中有位神父十分热爱音乐,他的歌声总是能穿透人的灵魂,让前来祷告的人感受到上帝的仁慈。后来,这位神父掌管了这个教堂,于是,很多热爱音乐的人慕名前来,后来,这些人也都当了神父,使这个教堂的唱诗班美名远扬。每到周末,教堂都挤满了来祷告的人,还有很多人站在教堂外面,远远地听他们高唱。这是神父歌声的吸引力。

很久没见的朋友出现

有些精神和思维学家认为地球有磁场,人也带有磁场,一个人如果他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去专注,潜意识就会发挥功能,去自动吸引他所想的人、事、物,来实现在他身上。比如很久没见的朋友,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他来了。恰巧这时候接到他的电话、他的信或是和他有关的消息,甚至是突然偶遇他。事实上,这是因为脑海中潜意识在不断地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所散发出来的脑波,会自动吸引你想到的人、事、物。

日本首富孙正义:信念可以吸引成功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日本首富孙正义的故事,他的成长经历说明:如果我们带着信念和梦想上路,吸引力就会发生作用,成功就可能更容易到来。

孙正义两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一再告诉孙正义:“你是天才,你长大以后会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企业家。”

在孙正义六岁的时候,他就这样跟别人做自我介绍:“你好,我是孙正义,我长大以后会成为日本排名第一的企业家。”孙正义每一次自我介绍都加上这一句话,直到他后来成为日本首富。

当然,除了坚定的信念外,孙正义的执行力也是一流的,他给自己制定的个人蓝图:

  • 19岁规划人生50年蓝图。
  • 30岁以前,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光宗耀祖!
  • 40岁以前,要拥有至少1000亿日元的资产
  • 50岁之前,要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 60岁之前,事业成功!
  • 70岁之前,把事业交给下一任接班人!

他是这么规划的,也是这样实施的,并且最终这位后来的日本首富成功做到了。

吸引力法则的启示

吸引力法则并不是“魔法”,你肯定不能仅仅通过幻想就得到物质财富、实现个人理想,你还需要实际的行动。但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情况下,如果你善于运用吸引力法则,那么实现你理想的未来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在生活当中,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快乐、富有,可是有时候虽然我们的愿望很虔诚,吸引力也没有办法让你把所有的愿望都实现。但这并不意味吸引力法则失效了。吸引力法则的作用在于它会增加让愿望变成现实的概率,如果不懂得方法,概率就会下降。

在企业中也是如此,领导需要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就要把自己塑造成高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具备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而这还远远不够,领导必须要通过某种途径向外界传递自己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才能吸引相关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相关条目

  • 磁石法则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毛利润
下一篇:商业移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