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什么是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又译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习惯化的方式,也就是个体理解、存储和利用信息的独特方式。
认知风格的理论探析
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到70年代之间的盛行时期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和模型,到70年代初期到达顶峰以后逐渐趋向衰落。但进人90年代以后,认知风格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重视。
1.早期理论
早期的理论多数围绕着认知风格的类型进行研究,Messick曾经区分出19种认知风格。1991年,Riding和Cheema回顾了这一领域在文献中出现过的3O种风格,如场依存—场独立、沉思一冲动、跳跃—渐进、发散—辐合等。以下为研究较为集中的认知风格类型介绍。
(1)场独立—场依存型
场独立一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A.Witkin1916—1979)。他在研究成人知觉时发现,人们对知觉信息进行感知和抽象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于是便将这种差异区分为场依存和场独立。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研究飞行员怎样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和见到的外部仪表的线索来调整身体的位置,威特金专门设计了一种可以倾斜的房间,让被试坐在一张椅子上,椅子可以通过转动把手与房间同向或逆向倾斜。当房间倾斜后,要求被试转动把手使椅子转到事实上垂直的位置。结果发现,有些被试在离垂直差35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完全是坐直的,而有些人则能在椅子与倾斜的房间看上去角度明显不正的情况下,仍能使椅子非常接近于垂直状态。威特金由此得出结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的影响。他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称之为场独立性。后来的研究发现,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到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研究表明,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方式,与学习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性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更擅长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所以,在学习中,凡是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相符合的学科,成绩一般会好些。场依存性的人的社会定向特征,使他们在学习社会材料时较场独立性的人好,而场独立性的人在学习未经充分组织好的材料时较场依存性的人好。但相对场依存性的人与相对场独立性的人的区别不是在学习能力上,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上,他们的学习能力或记忆能力并无显著不同。场依存性者较易于接受别人的暗示,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因而场依存性的学生则在诱因来自外部时学得更好,而场独立性者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时常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明显地表现在数学成绩上。
(2)聚合—发散型
195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P.GUIlford1897—1987)提出了三维智力结构模式,聚合型—发散型认知模式其智力模型的一部分。1967年,他又在其著作中对此模型作了全面而详尽的论述。他根据因素分析和信息加工原理,将智力看作是由操作、内容和成果三个变项构成的立体型的智力结构。聚合型个体思维严谨、有条不紊、概括能力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发散型个体采用搜索策略,能把各种有关的图式联结起来,呈现出创造性的思维特点。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从多到一;
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从一到多,我们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就体现了发散型的认知风格。再比如,有的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就是典型的发散型的认知风格。
(3)同时—继时型(SIMultaneous/Sequentia1)
达斯等人对脑功能的研究发现,大脑对信息的加工有同时性和继时性之分,他们认为继时性加工倾向依赖左脑功能,言语操作和记忆都依赖继时性加工;同时性加工则倾向依赖右脑功能,文字符号的加工处理依赖同时性加工。同时性认知风格以发散式思维解决问题,善于解决数学与空间问题;继时性认知风格以步步为营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早期认知风格研究在认知和人格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一是过多的概念和操作,缺少统一性。在其维度的性质、数量和特征上很难达到统一。其结构的信度和效度很难确定。再者尽管大部分认知风格模型都同意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怎样解释认知水平与认知风格的关系,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2.认知风格研究的理论整合
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恢复了对认知风格研究的兴趣。原因之一是认知风格在教育和相关领域的预测效度得到了肯定。其次,因素分析方法的普及和应用为认知风格模型的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认知风格的研究随即进人了一个整合时期。
(1)单维模型
Miller提出的是认知风格的单维假设。嗍他认为认知风格是知觉、记忆和思维三个基本信息在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而所有的认知风格都可以归结到分析整体维度上。早期理论中的分析型、场独立型、聚合思维等可以归结到分析整体维度的分析一极,而综合型、场依存型、发散思维等归于整体的一极。AllISOn&hayes则是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证实认知风格的单维结构。他们提出了直觉分析维度。
(2)双维模型
在已往研究的基础上。Riding和Cheema提出所有的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整体的维度和语词—表像的维度。分析·整体维度关注的是个体信息加工的习惯化方式,一些个体将信息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进行加工,另一些个体则保持相关信息的整体和综合的看法。整体型的人倾向于领会情境的整体,对情境有一个整体的看法,重视情境的全部。相反,分析型的人则认为情境是部分的集合,他们常常集中于一两个部分而忽视其他方面,曲解或夸大部分。语词—表像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偏好的信息表征方式,即个体在思维过程中是以语词的方式还是以心理图像的方式来表征信息。Riding认为,大多数人能够使用视觉表象和言语表征两种形式。而有一些人则倾向其中一种方式。
(3)心理自我控制理论
心理自我控制理论是由Sternberg提出的。该理论将思维风格与社会管理进行了类比,指出思维风格就是个体控制和管理心理活动的方式。
心理自我控制理论按照5个维度提出13种思维风格。这5个维度分别是功能(立法、行政和司法),形式(等级、寡头制、君主制和无政府主义),水平(整体和局部),范围(内向和外向),倾向(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13种思维风格分别是,心理自我管理功能方面:立法型、执法型和司法型;心理自我管理形式:专制型、等级型、平等竞争型和无政府型;心理自我管理的水平:全局型和局部型;心理自我管理的范围:内倾型和外倾型;心理自我管理的倾向:保守型和激进型。Sternberg指出,每个人都具有一系列的思维风格而并非其中一种。这13种思维风格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不同的只是各种风格的强度变化。
认知风格的分类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称为场独立性;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冲动-沉思
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做整体型解释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沉思型的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
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这种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在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沉思型的特点表现得更得为明显。沉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做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冲动型学生会出现阅读困难,常伴有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太好。因为阅读、推理需要细心分辨,粗心大意的学生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同时性-继时性
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