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相对指标(Strength Relative Index)
什么是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又称“强度相对数”,就是在同一地区或单位内,两个性质不同而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对比得出的相对数,是用来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综合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
其计算公式可以概括为: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值
例:我国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为129533万人,则:
人均占地面积=土地面积总量/人口总量=960/129533=0.007411(平方公里/人)
又如,以铁路(公路)长度与土地面积对比,可以得出铁路(公路)密度。这些强度相对指标都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密集程度或普遍程度。
利用强度相对数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强弱程度时,广泛采用人均产量指标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例如,按全国人口数计算的人均钢产量、人均粮食产量等,这种强度相对指标的数值越大,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经济实力越强。
由于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分子与分母原有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表示的,如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人均钢产量用吨/人等等。但有少数的强度相对指标因其分子与分母的计量单位相同,可以用千分数或百分数表示其指标数值。例如: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口数-年内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又如,商品流通费用与商品销售额对比得出的商品流通费用率,则用百分数表示。
有少数反映社会服务行业的负担情况或保证程度的强度相对指标,其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即采用正算法计算正指标,用倒算法计算逆指标。例如:
商业网点密度(正指标)=零售商业机构数(个)÷地区人口数(千人)商业网点密度(逆指标)=地区人口数(千人)÷零售商业机构数(个)
从强度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上看,带有“平均”的意义,例如,按人口计算的主要产品产量指标用吨(千克)/人表示;按全国人口分摊的每人平均国民收入用元/人表示。但究其实质,强度相对数与统计平均数有根本的区别。平均数是同一总体中的标志总量与单位总量之比,是将总体的某一数量标志的各个变量值加以平均。如前所述,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它表明两个不同总体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强度相对指标与结构相对指标的区分
在统计中,反映现象普遍程度的指标很多都具有反映结构的作用,如每万人口医务人员数,每万人口大学生数,前者反映一个国家每个医务人员所负担的人口数,表明一个国家的医疗服务水平,后者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大学生的普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状况。从反映现象的普遍程度角度可以将此类指标定性为强度相对指标。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这两个指标也反映了医务人员和大学生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可以划分为结构相对指标。所以,此类指标被单纯的划分为相对指标不够严谨,应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的不同确定其性质。如果研究的是一个国家大学生或医务人员的普遍程度,并且用复名数人/百万人表示,则作为强度相对指标;如果侧重研究人口的结构比例,医务人员或大学生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并且用百分数表示,则作为结构相对指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