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温的场动力理论

勒温的场动力理论,又称动力场理论场动力理论心理动力场

目录

    1.勒温的场动力理论的概述2.场动力理论的产生3.场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 勒温的场动力理论的概述

      场动力理论是由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结合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所提出的心理学理论。

      场动力理论包括场论与动力论两大理论,由生活空间和心理紧张系统两大核心概念构成。

      勒温认为:一个人的动机行为是由其‘心理生活空间’决定的。

      所谓“心理生活空间”是指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的总体,既包括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即个人内在“心理场”,也包括被知觉到的外在环境,即外在“环境场”。

      在勒温的场动力理论中,“场”是具有动力性和交互性的,并非一直静止不动,只要人内在“心理场”存在需求,就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即“紧张系统”。

      人体动力的产生就是源于人自身内部心理紧张系统的释放,在此过程中,环境起着导火索的作用。勒温将心理紧张所产生的张力称为“引拒值”。正引拒值具有吸引力,负的则具有排距力,“心理场”需求的强度越大,与该需求有关目标引起的正引拒值也会越大,而引拒值增加又会反过来影响需求的强度。

      场动力理论的产生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是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社会心理学之父”,他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其心理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1921年库尔特·勒温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

      1927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他在柏林大学期间,与韦特墨、苛勒和考夫卡等人一起从事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和其它格式塔心理学家一样,勒温也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勒温的兴趣在一些方面不同与韦特墨、苛勒等人。韦特墨等人关注的是知觉、认知和思维方面的问题,而勒温感兴趣的是动机、个性和社会心理。

      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在探讨学习的问题时,认为学习者"渴望达到某些目的"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他们关注的是通过知觉重组达到目的的途径;而勒温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渴望"和"目的"本身上,并把它们与个性联系起来研究。

      1936年,库尔特·勒温将物理学中的“场论”概念移植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场动力理论。

      场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场动力理论包括场论与动力论两大理论,由生活空间和心理紧张系统两大核心概念构成。

      勒温的场论

      勒温的场论,又称生活空间理论,重点在于分析个体心理及其行为产生的生活空间。

      勒温的场的解释

      “场”本是物理学的概念,原意指因物质间的相关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引力场、介子场、量子场、光场、声场、电磁场等。

      勒温鉴了爱因斯坦量子场论中的相关理论,将“场”定义为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即个体与环境相关作用的一种整体形态。

      因此,在勒温的系统中,"场"这个术语的内涵与一般的解释略有不同。

      "场"不仅仅指知觉到的环境,而且还包括认知意义。它既包括物质环境中的某些事件(即被知觉到的物质环境),也包括个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简言之,勒温探讨的是认知场和知觉场。

      生活空间概念

      勒温依托“场论”分析解释各类社会行为,把个人、环境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等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看成为一种“格式塔”(某一实体及其所具有的各类特性),认为对社会行为起决定作用的答案就在"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中。

      如前所述,生活空间包括个体以及他的心理环境,生活空间是"决定个体在某一时间里的行为的全部事件的总和"(Lewin,1936)。对生活空间的理解,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心理环境"这个概念。

      心理环境不只是指物质世界,也不是指他人的世界,而是括影响某个个体行为的世界。因此,这个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因而对他的行为没有影响的客体,不在他心理环境之内,尽管从物质上来讲,这些客体可能离他很近。同样地,这个个体认为存在的东西,并好像它存在着一样地作出行为反应,那么即便这种东西在物质上是不存在的,它也是在他心理环境之内的东西。

      例如,一个小孩以为有一只老虎在他床上,并作出惊怕的反应,那么这只"老虎"就是他心理环境的一部分,尽管其他所有人都坚持认为这纯粹是幻觉。

      生活空间以对人的行为发生实际影响者为存在标准,将主体和客体融合一个共同整体,并表现着整体所具有的格式塔性,即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它部分的变化。这样,场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生活空间中,并延伸到社会空间,成为勒温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石。

      生活空间的概念给人们的启示是:任何心理的研究或理论阐述,凡是涉及到人的行为,不仅要考虑到行为的主体人,也要考虑到行为发生所在的环境因素。

      然而,值得提醒的是,作为一个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个体所处的场并非静止固定的,而是一种交互性与动力性的影响过程,这就催生了勒温的动力理论。

      勒温的动力论

      勒温的动力论,又称心理紧张系统理论,主要用于分析个体行为动力产生的原因与运动变化过程。

      动力是一种正向的力

      所谓动力,从字面上解释,是指动机与力量,涵盖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类因素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力量。其性质是一种正向的力,即这种力能够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勒温认为,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系统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动力本质。他指出:“处于特定生活空间下的个人,其身心需要与发展愿望往往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紧张或张力,通常情况下个体倾向于不断消除或缓解自身的心理张力,实现心理平衡,而心理张力的消解依赖于需要与愿望的满足与实现,这就需要个体在紧张性力场下,不断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认知理念、动机水平、行为意愿等,以此更好地实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个体内在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平衡和谐状态。因此,个体行为动力的产生源自对心理失衡的不断消解和对多方平衡的持续追求。”

      此外,勒温的动力论还指出,个人的行为动机不仅与其内在的心理需要有关,还与目标的吸引力和个人对目标实现的自我效能感相关,个人的心理需要是个体行为得以发生的基础,心理环境是支撑个体行为的条件。所以,对个体行为动力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分析。

      研究人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动力时,首先应该研究动力是如何产生的。而动力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力所发生的载体(人) ,还取决于载体(人)所发生的变化和运动,有了个体行为的变化和运动,力才能产生。另外,支配人的行为动力的心理并非热衷于"动态",而往往是对"稳态"的追求,即由于变化造成的失衡并不是人的所求,而达到心理的平衡才是动力产生的目的。因此,动力的产生机制基于人心理上消解失衡以求得再次平衡的动态过程。

      换言之,人的生活空间因为个体或环境的变化,使其从一种稳定状态转向变化状态,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于是个体产生一种动力驱使向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便开始,直至再次达到新的平衡。这与极为普遍的生物过程、物理过程或经济发展过程或是其它事物发展过程是一样的。

      总之,勒温的场论与动力论是一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其场动力系统理论。

      场动力理论的基本公式

      勒温用物理学和数学的概念,他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1ife space,简称LS)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和他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行为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空间 (LS)。据此,他提出场动力理论的函数基本公式:

      B=f(P*E)=f(LS)

      式中:

      • B代表个体心理及其行为表现;
      • F代表一种函数关系;
      • P代表行为主体;
      • E代表心理环境。
      • LS表示生活空间

      也就是说,f 表示一种函数关系,即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活空间(LS)包括了人(P)与其环境(E),行为发生在这种生活空间之中,它既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也是生活空间的函数。根据勒温的理论,外部刺激是否能够成为激励因素,还要看内部动力的大小,两者的乘积才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方向,如果个人的内部动力为零,那么外部环境的刺激就不会发生作用;如果个人的内部动力为负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有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

      简言之,勒温场动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人与外部环境的乘积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向与向量,如果个人的内部动力为零,那么外部环境的刺激就不会发生作用;如果个人的内部动力为负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在此函数公式中,个人内部需求占据主导地位,是原动力因素,外部环境刺激起到助推作用,是诱导力因素。

      动力场理论的特点

      勒温动力场理论有以下特点:动力观、整体观、系统观、心理取向、整合倾向、建构法和数学表达。动力场理论的特点基本上也就是勒温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勒温反对行为主义把学习简单化为尝试错误或刺激反应的直接联结,认为学习是顿悟学习。勒温用动力场来解释顿悟学习,认为有效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①领悟,②目标,③认知结构。目标是人们注意的结果和客体。个人一旦知道了吸引他的目标,就试图寻找得到它的方法,并据此调节自己的行为。顿悟的产生则是生活空间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勒温认为学习是由四种变化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团体属性和思想意识的变化;肌肉的随意控制及熟练的长进。而认知结构的变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概括或领悟。他认为在认知范围内,学习就是一个获得新的认知结构或改变旧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场论心理学在教学上的应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L.比格认为场论心理学在教学上的应用是很有成效的:

      • 场论认为,人既非依赖环境,也不独立于环境之外;人既非环境所创造,也并非与它无关。
      • 勒温的学习理论是以“目的”为中心的,他认为行为是有目的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由目的指引。
      • 场论心理学家把学习集中在“认识”上,他们试图使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而不是让环境和教师把知识灌进自己的头脑。
      • 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勒温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和创造一个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
      • 勒温强调当前的情境,集中注意于同时发生的情况。在他看来,场论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应当是描述影响个人的心理场。

      这个论点恰恰告诉我们,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要求被打破,信息化领导力可以作为→项能力加入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之中。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还告诉我们,变革过程的阻力和动力是相互交替作用的,因此,学校信息化变革的阻碍因素也是变革的动力因素。正如前述,人为了达到平衡状态而产生动力使其消解失衡而达到平衡。那么,在教育信息化这个特定的场域中,信息化使教师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发生失衡,而教师为了消解失衡再达到平衡的动态过程就是动力-一一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生成过程。而哪些因素可以消解"失衡"?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平衡"?这便是我们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培训课程开发
下一篇:存续企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