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Curriculum Criterion)

目录

  • 1什么是课程标准[1]
  • 2课程标准的产生
  • 3课程标准的作用[1]
  • 4课程标准的结构[1]
  • 5参考文献

什么是课程标准[1]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它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标准的产生

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发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直沿用了40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发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以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地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基于“教学大纲”的弊端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可以这样认识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含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具有可评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和可伸缩性等性质。

课程标准的作用[1]

如果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那么“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课程标准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的是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具有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1.指导教材编写

国家课程要破除以往一纲一本、教材由国家垄断的局面,逐步建立开放教材编写市场,教材由学校选用的管理制度。开放教材编写市场,不是无原则的开放,而是有章可循。课程标准就是教材编写要遵循的规矩。在编写某一学科的教学材料之前,应结合时代深入理解这一学科的课程标准。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均阐述了这门课程的性质及该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单独开辟一部分,阐述教材编写建议,为教材编写者提供更加明确、具体的指导。

2.指导教学

课程标准吸取了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的智慧,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从一般的教学规律、教学要求出发研究制定。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既能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也反映了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要求相结合,才能使实际教学更便捷地、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如果脱离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会使教学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既误导学生的发展,又浪费了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体现在:

第一,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观念的转变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彻底转变观念。课程标准的颁布有助于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

第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还告诉教师应该如何教。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较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可以参考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来实施新课程。尤其是数学课程标准编制得尤为详尽,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了六条指导性策略,还附加了许多例题。这都为教师组织教学指明了方向。

3.指导课程评价

这里说的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课程本身;另一方面是指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两种评价都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课程标准不仅影响评价的理念,也影响评价的方法。

课程标准的结构[1]

1.前言: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如《物理课程标准》阐述的物理课程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2.课程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3.内容标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如《生物课程标准》中就包含如下内容: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4.实施建议:就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出实施建议,并提供案例,便于使用者(如教师、教材编定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5.附录: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这种课程标准框架是经过学习和鉴各国的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及教师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反复研究形成的,将课程目标、内容及要求、课程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1.01.11.2 许红梅,马玉霞,周春玲主编. 教育学. 哈尔滨市: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0.09.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沃利·奥林斯
下一篇: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