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

目录

    1什么是经济增长理论2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1]3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问题[1]

什么是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

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加,即用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衡量,其公式为:

GNPt=GNPb(1+r)式中,GNPt代表期末的国民生产总值;n代表基期至期终的年数;r代表平均增长率(亦称增长速度)。为了避免物价变动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采用不变价格计算。一般地,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经价格变化调整后的年增长率来衡量;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以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经过指数化后计算其年增长率来衡量的。

经济增长受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1)资源约束。包括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资本数额等方面。

(2)技术约束。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生产效率

(3)体制约束。体制规定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劳动组织、物质和商品流通、收入分配等内容,规定了人们经济行为的边界。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两类:一类纯粹考虑经济增长一般,建立所谓一般增长模式;另一类引入制度因素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前一类以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为主要代表,后一类以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增长论为主要代表。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

经济增长理论20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史。以拉姆齐1928年的经典论文为分水岭,我们把经济增长理论一分为二。1928年以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理论称之为古典增长理论(为了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称呼相一致);1928年以后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

1.增长理论的奠基阶段(古典增长理论):亚当·斯密-拉姆齐。从经济学的发展角度看,古典增长理论先后跨越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两个范式,所以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其实包括了很多特征完全不同的增长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中的人口理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两部门再生产理论(或马克思再生产图式),都是属于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而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创新理论”、阿伦·杨格《递增的报酬和经济进步》中的“斯密定理”则可以归入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

古典增长理论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思想库,而这些思想或理论又有着不同的分析框架、不同的研究思路,因此,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也不可能从大量的原始素材中归纳出系统的结果。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像马克思包括制度内生变量的增长理论、熊彼特强调金融因素与产业资本结合的增长理论,在古典增长理论中确实包括了比现代增长理论更加丰富的思想。

古典增长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方法上的。古典增长理论丰富多彩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学家们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完全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因此,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为主要的分析框架。而熊彼特的增长理论则完全是建立在奥地利学派的分析传统之上。

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作为古典经济学家的亚当·斯密、马尔萨斯、马克思等人是将经济理论与增长理论完全结合起来的一代人。如果经济增长研究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远远富于其他国家”、“如何解释真实收入随时间的大幅度提高”(戴维·罗默,中译本1999)的话,那么,古典经济学家无疑是真正的增长理论家,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然而,继古典经济学范式之后崛起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静态的市场均衡”(马歇尔语),也就是“供求相等的价格均衡”,这种转变促使经济增长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中消失了。而那些明确申明自己不屑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如杨格、熊彼特等人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增长理论。所以,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低潮时期。

2.增长理论的成熟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拉姆齐-至今。

(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起点。通常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出现。如果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确实可以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因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是将凯恩斯的思想动态化的典型例子,它试图在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中整合进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并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从方法上具备了研究动态问题的角度来说,那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起点开始于1928年的拉姆齐。这一年,英国经济学家弗兰克·拉姆齐在《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储蓄的一个数理理论”的经典论文。所以,新古典方法论上的起点最早可以前推到拉姆齐。20世纪60、70年代卡斯和库普曼斯的工作主要是运用拉姆齐的思想对索洛模型进行新古典式的改造。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三个高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的第一个高潮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由哈罗德、多马开创的,他们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致力于将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动态化。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索洛和斯旺建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推动了一个持续更久、规模更大的兴趣浪潮。这次浪潮在1970年到1986年间经过一段相对被忽视的时期后又重新兴起。

第三次浪潮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因罗默和卢卡斯的研究工作而兴起的。这次浪潮引发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而内生增长理论是针对新古典模型中理论上、实证上的缺陷而产生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特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最核心的特点不是体现在研究结果上,而是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在古典增长理论阶段,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研究方法,这就使得经济增长理论呈现出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上丰富多彩的特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是通过不断采用标准化、主流化的研究方法,形成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系统研究成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代理人(agent)的最优化决策与动态时间序列方法。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研究结论上。与古典增长理论丰富多彩的结论不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显示了良好的可比性、扩展性,它对经济增长源泉的不同解释都可以放到生产函数中加以比较。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增长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比较彼此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增长理论在现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问题

1.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核。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古典增长理论和现代增长理论两个阶段,伴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现代增长理论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内核。这些内核构成研究经济增长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经济增长理论第一个最重要的内核就是经济增长中的“均衡”思想。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建立在均衡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因为均衡的概念已经构成了主流经济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所以经济增长理论最核心的内核当然也离不开均衡概念。

在阿罗—德布鲁静态一般均衡中,均衡概念继承了瓦尔拉斯的均衡内涵,不过在阿罗—德布鲁的世界中,构造模型的方法适合用来说明静态的一般均衡,然而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经济学家必须从静态均衡概念上发展出动态均衡。

均衡概念从静态条件发展到动态条件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使均衡概念动态化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促使均衡概念动态化的方法也导致理性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出现。

回顾历史,从20世纪20、30年代,哈耶克和缪尔达尔就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其后,希克斯、哈罗德、卢卡斯、普雷斯科特等经济学家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表明预期概念如何将静态条件扩展到动态条件。毫无疑问,正是由于预期概念的引入,均衡概念才可以扩展到经济增长研究。

均衡是“一种典型的由于应用了某些投入而得到的结果,这种结果符合经济参与者的预测。许多理论家,特别是那些应用?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家,还要求均衡的其他条件,使每一个参与者实现正确预期的最优化”(Phelps,1966)。显然,阿罗—德布鲁的静态一般均衡中,均衡就意味着每一个市场需求供给都相等(市场出清),市场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均衡意味着每一个市场在每一个时间位置上的需求和供给都相等(市场持续出清)。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均衡就是通常所说的“平衡增长”。

从均衡的内涵出发,经济增长理论分离出了理论角度的两个特征:市场总是出清的,市场出清总是最优的。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核是经济增长中的“最优”思想。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均衡”内核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最优”的思想。对于经济增长理论而言,增长意味着所有的潜在资源都处于充分利用的状态,这当然是建立在充分就业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理论中确实包含着“最优”的思想,而且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最优”不仅是某个时点上的,还是整个时期的。

2.经济增长理论的主题。经济增长理论的主题可以从理论研究中找到,也可以从经验研究中找到。我们用卡尔多的说法,经济增长的全部理论与经验研究都是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的:

(1)人均产出持续增长,且其增长率并不趋于下降;(2)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在各国之间的差距巨大。用更加精炼的方式表述,这两个主题就是(1)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到底是什么?(2)经济增长是否会产生收敛性的结果?前者代表了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如增长因素分析主要试图从经验角度计量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而不同的增长模型则是从理论上解释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后者代表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结果的关注——即经济增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布状况。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图式理论
下一篇:行政相对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