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FinanCIAl Informatization)

目录

  • 1 什么是金融信息化[1]
  • 2 金融信息化的影响[2]
  • 3 参考文献

什么是金融信息化[1]

对于金融信息化,至今国内外学者都还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认识或界定, 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1、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工具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的过程。

2、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引起金融理论与实务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革的过程。

3、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虽然各种观点的说法多少有些不同,但简而言之,金融信息化就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过程。

金融信息化的影响[2]

(一)金融信息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所谓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其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没有传统银行经营网点的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在美国诞生,它创立的全部费用仅为100万美元,只相当于传统银行开办一个分支机构的费用,其经营成本也远远低于传统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虚拟化银行的开端,预示了金融机构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

2、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电子货币网络货币数字化货币的应用使得以支票和现金为主的支付结算资金转移方式正在趋向无现金的方式转化,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

适应经营方式的变化,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建立在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基础上的组织形式——基于分支行的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营方式。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新兴的网络银行完全摆脱了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几乎找不到传统银行的结构特征。总之,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二)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网络的发展,各国金融市场日益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金融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为金融市场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金融信息化大大提高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发布的能力,成为金融市场交易物质和技术的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日益成为世界金融市场运作的中枢,低成本的网络交易将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投资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上网同步进行金融交易,全球金融市场被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2、加速国际资本流动

网络技术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国际资本流动的空间屏障被打开。信息技术使得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也扩大了资金流动的总量,全球金融网络上跨国银行业务、国际证券交易、外汇交易急剧增长。目前,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额在1.5万亿美元左右,债务性融资规模也超过了1.5万亿美元。

(三)金融信息化对宏观货币政策的影响

1、货币需求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电子货币、网络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的流通速度较之以前大大加快。根据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的需求量为:M=PT/V。该式表明,在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交易总额确定的情况下,货币的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因此,在数字货币条件下,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提高,货币的需求量将会减少。根据著名的托宾公式,数字货币的使用以及网络结算方式的普及使得人们往返于银行的费用降低,于是人们会选择增加存款和换取现金的次数,这必然带来现金需求余额的下降。

2、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所推动的金融创新直接影响着货币定义,金融创新产品使得货币组成发生着变化。例如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M1是由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组成的,但是持续出现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地改变着这个组合,1980年美国不得不对货币进行重新定义,对M1,M2,M3的内涵进行调整,重新公布了各种货币定义,M1的内容增加了一系列可开列支票的存款,而且这些新增加项目增长速度远大于以前的项目。由于M2内涵的不断变动,它已经难以再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了,美国于1987年被迫放弃了M1这一政策指标,取而代之以广义货币量M2和M3。

3、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三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来看,信息科技使得金融机构的筹资渠道大大拓宽,而技术手段的进步又使金融机构临时融通资金的能力大为增强。各种金融科技产品提高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这都导致金融机构不再轻易向中央银行借款。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渠道减少了,其控制基础货币的职能主要依靠公开市场业务来进行。

参考文献

  1. ↑ 叶蔚,袁清文.《网络金融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2. ↑ 张立洲.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11期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抑郁自评量表
下一篇:IPv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