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

结构洞(structuralholes)

目录

什么是结构洞

结构洞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disconnection)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伯特用结构洞来表示非冗余的联系,认为“非冗余的联系人被结构洞所连接,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Burt,1992:18)。例如,在图1中,“自我”与A,B,C中的任意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就是一个结构洞。因为,A和B都与“自我”有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却不存在关系,相当于有一个空洞(hole)。“自我”如果希望把信息传递给A和B,需要分别通知;而在图2中,“自我b’仅把信息传递给A’即可,因为A’可以把信息传递给B’。也就是说,对于“自我”来讲,A与“自我”的关系和B与“自我”的关系是非冗余的;而对于“自我b’来讲,A’与“自我b’的关系和B’与“自我b’的关系则是冗余的。“自我”便是结构洞的中间人或者占据者。伯特认为,结构洞能够为其占据者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仅仅从关系的缺失角度并不能完全说明结构洞。判断结构洞的标准有两个:凝聚性(cohesion)和对等性(equivalence)。凝聚性的含义是,如果一个群体的两个联络人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凝聚力加大,冗余性也增强。例如,在派系中就不存在结构洞。对等性的含义在于考虑到了“自我”与其网络成员之间的间接关系。如果两个行动者与网络中的同一群人之间共享同样的关系,我们便说这两个人(如图3中的A和B)之间是结构对等的。他们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每个人的关系网却可能一样,因此从“自我”的角度看,这两个人(如A,B)提供的信息是冗余的。自1992年以来,伯特就致力于结构洞理论的推广研究,在此方面发表了大量著述。

可见,格兰诺维特所说的“弱关系”指的是两个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强弱”这种具体性质,不管如何界定关系的强弱。“桥”或者“局部桥”都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弱关系。而伯特所说的结构洞则代表由至少三个行动者之间关系构成的一种特殊结构,这种结构可能为中间人带来利益。因此,这种结构就会成为社会资本,其中间者扮演着中介人(broker)的角色。

结构洞这种结构能够为中间人提供什么好处?这要看网络的性质,也要看网络中的行动者是什么。如果行动者是个人,那么这种结构很可能为这个人提供非冗余的信息,从而为自己带来职位的晋升工资的增长或者声望的提高等(Burt,2004);如果行动者是社区,这种结构可能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机遇;如果是高校,这种结构可以为学校声望的提高作出贡献。无论如何,结构洞会成为社会资本,对占据者来说有重大意义。

结构洞的竞争优势

Burt的结构洞理论是在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提出的,因此它对竞争有着不同的见解,认为决定竞争参与者胜负的不是参与者的特性,而是关系的竞争。因此占据结构洞位置无疑会获得竞争优势。

社会学领域的学者们对结构洞可以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纷纷表示认同。首先,实验研究认为资源聚集在与关系间断的两个合作伙伴分别有交往的团队手中;其次,普查资料纷纷证明,当产业制造商之间联系紧密,且市场上有大量非冗余的供应商客户时,产业边际利润增加(Burt,1992);另外,测量数据说明占据结构洞的联系人网络拥有职业优势(Lin,Ensel,andVaughn,1981;LinandDumin,1986;Carnpbelll,Marsden,andHurlbert,1986;MarsdenandHurlbert,1988)。

但是各种战略理论在解释企业的竞争行为时都是将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的和单独行动的元素进行分析,忽略了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竞争行为演化。Gnyawti与Madhavan从行动者、企业、产业等多个层面,用网络嵌入的观点来描述合作网络中企业中的竞争行为。他们分析了社会网络框架对企业的竞争行为与竞争能力的影响:网络一方面会提升企业的异质能力,引发其竞争行为动机。另一方面企业竞争行为动机受到网络中心度、结构自主性、结构等位和网络密度等四种网络机制的影响,其中网络密度还是其他三种网络结构的调节变量(Gnyawali&Madhavan,2001)。

结构洞与弱关系

1973年,Grannovetter在TheStrengthofWeakTies一书中将劳动力市场作为切人点,提出强关系使人们彼此拥有的信息互相重叠,因此关于新思路和新机遇的信息只有通过弱关系(weaktie)才能在独立的群组之间进行传播。弱关系和结构洞似乎在描述同一现象,但结构洞理论的提出有其深意。首先,关系的强弱只是信息传递的一个相关因素,结构洞并不是用来说明关系的强弱,而是信息的传递机制和原因所在。其次,弱关系只论述了网络中的信息利益,而对控制利益则含糊其辞,因此并不能确保竞争优势的获得。最重要的是,结构洞理论超出了两个行动者之间关系强弱的层面,提出了至少三个行动者之间的网络结构,将其作为社会网络的基础。

结构洞与企业边界

Shipilov和Li以社会网络结构为出发点,认为在复杂的绩效反馈回路中,一方面外部的社会关系极大影响企业绩效,另一方面搭桥行为消耗资源,所以占据结构洞位置企业的边界取决于企业充分驾驭不断扩展的网络的能力上限,从而诠释了Coase和PEnrose关于企业边界的认识(Shipilov&Li,2008)。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长下影线
下一篇:配筋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