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定义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7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妁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

    我国人才资源现状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才资源中存在2个“5 ”现象值得警惕。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 ;二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

    我国人才资源结构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所培养的人才,己不能适应· 场经济发展需要,存在人才资源结构的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人才多。 新技术领域人才少;二是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专业型人才多,综合型人才少;四是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五是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才少;六是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这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早在1966年美国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后《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又强调教育国际化,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而日本在1987年就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近年来,我国对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的需要,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教育理念,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应是: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念、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多元化的吸收,并具备良好的文化“免疫力”,注重综合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并善于进行国际间的文化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应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1.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渠道。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融知识、素质和能力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接受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

    2.坚持创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才。由于国际环境千变万化,各国都在融入竞争的同时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树立创新和创业的教育理念,要对学生进行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着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视野开阔,认识新颖,学习积极主动,对新情况、新事物的刺激反映敏感,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能够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更新观念,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更新观念,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应树立以下观念:人才培养的全球性观念,即以全球性的眼光审视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层次和机制,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化的适应能力;人才流动性观念,人才的国际化使得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这就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应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加强人才的流动,在流动中防止人才的流失;市场观念,人才培养应面向市场,培养国际化人才竞争中短期和长期需求的人才;全球性竞争观念,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在人才国际化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4.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科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师资培训的国际化。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在国际上较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成果,并能紧跟时代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师资培训的国际化表现在:首先,师资培养的本土化,即通过对珧有的教师进行出国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强化其教育教学的国际化理念,使之具备国际化师资水平;其次,利用多种渠道(聘请兼职教授,聘请长、短期外专、外教,与国外研究机构进行国际项目的合作研究,举办短期培训班,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等)引进国外智力,提高师资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5.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国际问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问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培养综合型人才要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强调自然、人文、经济和社会知识的融通与综合.要求学生基础扎实、文理渗透、兼容并蓄、专业面宽、适应性强。即在教学内容改革中要改变那种专业分得过多、过细、过窄而淡化基础的现象,按照拓宽基础课,强化实践,淡化专业的要求,设置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体系。此外,还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培养开放型人才,首先,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开放,即应打破校内专业间的壁垒,组织和协调各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调整、重组专业和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一些跨行业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专业;切实改革学分制,适当减少必修课学分,设置弹性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潜力开发。其次,教育向社会开放,加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强调学用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强化服务意识的培养。再次,教育向世界开放,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实国际化教学内容,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即通过加强与国际间优秀的大学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管理理念,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学习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扩大与国际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加大互派留学生及交换培养教师的力度;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进行学生的海外实地培训;密切与国外远程教育网和中国远程教育网的合作。

    总之,人才国际化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大面广,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使我国在人才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从而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渐突显,我们应该在强化本民族教育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拓展民族教育的生存空间,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国情咨文
下一篇:郑周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