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
目录
1.什么是反全球化反全球化是指来自西方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那些多少质疑、反对正统全球化的思想、政策、做法和行为。反全球化是一种概括性的称谓。它有着多重的面孔和表现,既指一类运动,也指一类思潮,有时也可以是一种情绪。反全球化富有的多种含义,从多个层面表达了人们对当今国际社会的种种不满,它又被称为“反资本主义运动”、“反公司运动”、“反体系运动”等。“在很多情况下,在西方媒体与公众争论中,‘反全球化’只是一种总体的、抽象的称呼,它与‘反新自由主义’、‘反资本主义’、‘反全球经济’、‘反贸易自由化’、‘反(资本主义)体系’、‘反美国化’、‘反霸权主义’、‘反跨国公司’等提法差不多,在不少情况下可以通用。”
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况:
(1)这些人或者组织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中出现的种种弊端;
(2)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3)反对的是带有某倾向的全球化。但它们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它本身也作为全球化的一种结果,是各种交通、信息等便利条件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员走到一起来的。
反全球化的主要诉求
天赋生存权
1.政府有责任保证为达到尊严地生存所必需的一切资源(空气、食水、粮食、住房),都能以免费或低廉代价获得,不容许任何人借垄断民生事业而谋取暴利。
2.各种社会服务(教育、医疗等)维持公营,反对商品化、私有化以及外判。
3.任何国际经济协议(WTO,APEC,NAFTA....)都不能再扩大在金融、投资、贸易上的“自由化”和地区经济及贸易上的整合,有关劳动薪水,环境、社区、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不仅必须置于首位,而且必须逐渐向最高标准者看齐,而不是如现在般通过恶性竞争变成向最低标准看齐;人民的需要及粮食安全高于自由贸易。
4.发达地区工时应短至每周30小时;发展中地区的目标应为35-40小时·扭转普遍超时加班的做法,以缩短工时而不降低劳动条件来逼迫资方增加雇用人数减少失业。
5.保障妇女的生育自主权;反对禁止堕胎的法律;反对强迫堕胎;所有工作场所均应设立免费托儿所供员工使用。
对抗财阀
1.人民的需要高于利润及“商业机密”。政府的首要责任是促进全面就业,缩小贫富悬殊及保护环境,而非帮助垄断财团“提高竞争力”;为此有必要限制以至消除垄断财团对员工、消费者及环境的剥削自由。
2.加强限制金融资本的国际性流动;对外汇投机征收托宾税及其他必要课税;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所直接或间接付出的工资应渐渐与最高地区看齐;强迫跨国公司廉价转让技术;按照世界工农利益重订知识产权法。
3.立法限制及消除大财团对国计民生的垄断;向大财团征收累进税;本地注册的跨国企业,若违反外地有关保障劳工、环境、妇女等的法律时,本地司法机构亦有权追究责任;凡上市公司均须向一切利益攸关者(员工、消费者、当地社区)负责而非仅向股东负责;严重损害有关人等的利益者均可取消上市资格(例如修改法律限制上市公司在有盈利时裁员)。
4.不容把人类及一切动植物细胞及基因变成买卖盈利的商品或申请专利;无线电频谱是公共财产,不应被财团垄断作为谋利及思想、文化控制的手段。
5.大大增强对劳工、妇女、消费者、生态的法律保障;对一切大企业普遍强制实行由员工及一切利益攸关者监察企业遵守上述法律;任何犯法的跨国公司、其最高刑罚是‘收归社会所有’,由工人监督生产;董事局主要由政府代表、员工代表及一切利益攸关者组成,实行民主经营。
环保永续发展
1.全面禁止核武及核能发电;把汽车、能源工业逐步收归公有;并就运输与能源业的永续发展进行民主规划,以减少温室气体。
2.惩罚及公布危害环境的工厂公司名单,并要求可回复范围内回复环境原状,查扣公司及负责人资产作为回复费用。
官商政治透明
1.由本地一切公共权力机构起,一直至地区或国际协议及机构止,都必须贯彻资讯透明及真正民主的原则,反对黑箱作业及不民主的做法。
2.发展工人、妇女、环保运动的国际性连结;强制跨国公司承认其属下各地工人所组织之国际性工会的集体谈判权;任何国际或区域性经济整合都必须赋予工会法定权利、以过问一切有关劳工待遇的问题。
3.取消第三世界债务;扭转目前的过份的“出口导向”方针,改为锐意发展国内经济,尤其确保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保护当地原有社区经济中的小生产、合作社及任何集体生产免受跨国公司的侵害。
反全球化运动者认为光凭这些诉求并不足以根本扭转跨国资本推动的全球化,许多主张也是无法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完全实现,但却是引领运动往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平等的新社会方向迈进的桥梁。
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
针对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其负面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质疑、批判、抨击、抗议愈演愈烈,到20世纪90年代末终于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反全球化运动。世界上最大的反全球化组织是“人民全球行动”,他于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当天在墨西哥南郊的哈帕斯州成立。其宗旨是发动全世界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反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同年,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召开大会的时候,有200多个社团同时召开专门会议,揭露把大部分国家和人民排除在外的发展模式。1999年6月18日,2000多人在英国伦敦举行集会抗议当时在德国科隆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酿成数十人受伤,财产损失高达100多万英镑的重大流血事件。这次事件被认为是反全球化运动的开端。事后不到半年,即1999年12月3日,当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世贸组织“千年回合”的会议时,4万多名抗议者与警察发生冲突,10多人受伤,500人被捕,财产损失达200万美元。从此,抗议全球化的浪潮在全世界此起彼伏。2001年1月25日在巴西南部港口城市阿雷格里召开的反全球化集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专门致信表示支持。这次会议创立了一个反全球化组织——“世界社会论坛”。从为期6天的第一次论坛及反全球化运动的抗议活动来看,他们把反对矛头直指跨国公司、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规则,以及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抗议发达国家通过推动全球化进程来摧毁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和破坏生态环境。主张保卫人权,提出豁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发展中国家的工会组织与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联合起来,抵制全球化对工人的消极影响等。自2001年第一次反全球化大会之后,每年召开一次反全球化大会。参加大会的人数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关注和所讨论的问题越来越广泛。
反全球化运动产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今不舍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以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生产、贸易、技术及金融等方面占绝对统治地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仅受制于资金困难、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及贸易保护主义等,还直接遭受西方国家的剥削及经济危机的转嫁。近年来,国际经济旧秩序不合理、不公正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加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大多数经济落后国家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领域相对狭小,而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则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分工体系之外。在支撑世界贸易体系的制度框架内,发达国家是最大的赢家。在“无差别”、“互惠”等原则下迅速发展的贸易全球化,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市场上的经济扩张。从“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果来看,所谓服务贸易、与贸易和投资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自由化,很明显是在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便利于西方国家通过占绝对优势的金融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打开和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此外,“自由贸易”、“公平竞争”貌似很公正,但就拥有巨额资产且在技术、成本、销售渠道、市场管理经验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的跨国公司和资金匮乏、规模效益差、技术层次低、市场经济经验欠缺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两者之问有着天壤之别,自由竞争的结果当然不可能是公正的。现实的情形是,世界市场的价格,无论是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还是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基本上不是受发展中国家所左右,而是由少数发达国家的某些利益集团所操纵和决定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法理基础、国际协调管理机制的冲击,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处于效率低下、无合法性、无权威性的状态。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趋于停滞、国际机构改革步履艰难,在重大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上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日益明显。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特别是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不能反映甚至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致使许多反全球化人士把矛头直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显然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是反全球化运动的最重要的根源。
2.反全球化运动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资本主义基二本矛盾也逐步突破了原有的国民经济的范围,发展为全球性资本运动中的即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的矛盾。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在跨越了国界之后,其基本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表现的形式和规模已与原来有很大的不同。经济全球化为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垄断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把资本投向他们认为最有利可图的地方。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从世界经济整体的角度看,却是无序的和盲目的。经济全球化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化、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及国际分工的加深紧密相联的。这一过程本身不仅要求突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局限,而且要求突破个别国家政府调节的局限,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对国际化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必要、合理的调节。当然,从形式上看,这种机构已经存在,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不可否认,这些国际组织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它们基本上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的,是为这些国家的垄断资本服务的,不i可能充当“世界政府”的角色,因而经济全球化也就不可避免地j带着并扩展着资本主义的矛盾、弊端和局限。
在发达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旨在全球范围内加强西方宏观经济管理规则、促进政府放松管制为核心的自由化,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参与全球经济。而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它同时也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来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过程。这种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损害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与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经济全球化使资本垄断财团能够将垄断资本特别是直接投资的垄断资本快速地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就会使资本流出国的工人失去工作岗位,造成不同国家工人阶级的相互竞争。生产全球化使跨国企业集团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那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来获得高额利润,致使发达国家失业率增加,中产阶级也渐次落人失业队伍。发达国家的部分劳工认为,跨国公司的全球野心牺牲了它们母国工人的就业机会,他们构成了近几年来反全球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分,并且为之提供了一部分主要社会基础。从表面上看,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不同国家工人阶级的竞争和矛盾,但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世界的扩展,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冲突。工人阶级失业的根源,不在经济全球化本身,也不在工人阶级自身,而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在于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
3.反全球化运动源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
自由贸易的支持者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预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收人分配会变得越来越平等,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将缩小。但事实表明,全球化的兴起,并未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使整个世界民众的福利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全球化无论对北半球有多么大的影响,它对南半球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当今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其经济活动规则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最不发达国家则被日益边缘化。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势必使南北差距和矛盾呈现扩大和激化。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和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中,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甚至军事的手段对这些国家进行控制与掠夺,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自己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提供者及倾销商品的大市场,在全球性的资本周转与循环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由此导致了南北之间严重的贫富对立与分化。经济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也表现出新的特征,财富指标已经不能完全衡量差距,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上的鸿沟让人瞠目结舌,它们与财富差距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基础教育的作用不牢靠,一部分青少年未能得到应有的教育机会;同时由于政策保守,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偏少,使高等教育获得者极为稀缺。在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的条件下,这种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分化状态,就会更多、更直接地体现为劳动者在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上的差距,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公民在受教育意识、受教育能力方面的世代积累,而呈现出扩大化的态势。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源培养方面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它们依靠国内先进的教育培养出大量人力资源,投资高新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不断进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并通过抢注专利预先占领国际市场,保证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同时依靠发达的经济水平特别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而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基础上薄弱,还在不断失去自身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甚至丧失了再生这种资源的能力。
信息技术一方面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点,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却使一些工业化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背上沉重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包袱,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差距日益加大。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平衡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决策信息的不完全程度相对加重,引发了新的市场失灵,从而使贫富的分化更趋严重。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在信息资源具有发展潜力的所有领域都有强大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储备潜力上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据互联网用户数据和人口数据最新统计资料,截至2006年9月,占世界总人口比率仅为5.1%的北美,其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却高达69.1%;而占世界总人口比率为94.9%的除北美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只有13.9%。其中,亚洲——占世界总人口比率最高的地区,达到了56.4%,但亚洲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只有10.8%;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比率也有14.1%,但其互联网人口渗透率仅为3.6%,这两者都不及中东地区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10%的比率。同时,像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其互联网人口渗透率都在38%以上。
4.全球化缺乏管理也是反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如果各国政府能够合作控制全球化,全球化可能成为文明进步的一个新因素。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不仅没有这种能够为世界所接受的有效的全球管理,而且各国都出于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置国际经济秩序于不顾。金融全球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金融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与金融联为一体,但每个国家又都有各自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特别是当跨国公司、跨国银行渗透到国外或外国跨国公司时或跨国银行进驻国内时,生产、贸易、金融等竞争将直接在跨国公司、跨国银行之问展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l多是表现为单向式的对外开放,这对国家的民族工业、民族金融业和国内市场将构成巨大冲击。金融全球化使各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投机和信息不完全问题更加突出。因为货币金融资源分布格局不对称,市场基础不同,而流动性大为加强,信息搜寻成本变大。市场发展不平衡助长了金融投机,不完全信息使得市场过于敏感,使投资者更易追随投机者与政府博弈,形成一边倒的市场冲击效应。这种资本冲击可能与一国金融和经济的实际状况无必然联系,但由于是大规模的和突发的,政府当局难以抵御,极易造成金融和货币崩溃,进而触发经济危机。这就给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难题,例如怎样才能同时做到金融开放、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自主。为了保持发展中国家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显然,既要适当改善全球管理,又要让各国灵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总之,反全球化者并不是反对一般的全球化,主要是反对西方垄断资本、国际金融资本扩张和剥削的全球化,反对不公正、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反对那种只给资本家和跨国公司带来超额利润、给富国带来福音,而给劳动者阶层和发展中国家带来剥削、贫穷甚至灾难的全球化。
反全球化运动的基本形式
尽管反全球化的手段和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但总体而言,反全球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不外乎这样两种:以示威游行为表现形式的街头抗议浪潮;以反全球化为宗旨的世界社会论坛。
1.以示威游行为表现形式的街头抗议浪潮
就以示威游行为表现形式的反全球化街头抗议浪潮而言,自1999年“西雅图之战”以来,但凡有重要国际会议召开,总会有成千上万反全球化人士,在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号召下,不远千万里,来到会议召开地,发起大规模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每次抗议活动的参与者,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西雅图、华盛顿、布拉格、魁北克、歌德堡、达沃斯、日内瓦、圣地亚哥等地,都一度成为反全球化运动的主战场。反全球化分子采取的最主要的斗争方式为,或是举行和平的、非暴力的游行示威,打出一些抗议的标语,喊出一些不满的口号;或是采取在会场外聚集或静坐,阻止会议代表按时人会,阻止会议的正常召开;或是在街头或会场旁举行公众集会,发表反对全球化演说,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等等。不过,近年来,暴力的蔓延成为反全球化抗议浪潮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在西雅图、布拉格、热那亚、坎昆等地举行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中,反全球化极端分子的暴力行为遭到警方的严酷镇压,暴力冲突的升级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2001年7月热那亚抗议活动中,一名年轻的抗议者卡罗·吉利亚尼(CarloGiuliani)被警方开枪打死;在2003年9月的坎昆抗议中,一名叫李京海的韩国农民为发泄对警方暴力镇压的不满而拔刀自杀,反全球化抗议浪潮中的火药昧日渐浓厚。
2.以反全球化为宗旨的世界社会论坛
世界社会论坛是反全球化的一种新形式,它最初是作为每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自2001年起,当以推进经济全球化为宗旨的世界经济论坛召开之际,以抵制和反对全球化的世界社会论坛也会同期举行,不过地点却在千万里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世界社会论坛迄今已成功召开五届,每当为期数天的论坛召开之际,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十多万名反全球化分子云集起来,他们通过召开大大小小的各种讨论会或论坛的形式,来交流反全球化运动的心得体会,探寻当前全球化的替代方案。目前,世界社会论坛已提出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并且在2005年2月第五届论坛结束后发表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阿格雷里港宣言》,这标志着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从斗争方式看,在每届世界社会论坛中,尽管组织者也发起数万乃至十多万人的反全球化大游行,但很少出现街头抗议浪潮中的那种暴力现象。因此,与街头抗议的反全球化浪潮相比,世界社会论坛体现了反全球化运动更加理性、思辨的一面。目前,世界社会论坛已经在各洲以及许多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其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在社会动员以及反全球化抗议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世界社会论坛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如巴西学者埃米尔·萨德尔(EmirSadir)所指出的:“世界社会论坛是一个里程碑,它表示以往分散的、防御性的抵抗已经开始进人积聚力量、形成国际政治、社会和文化运动的联合.从而对抗新自由丰义的新阶段。”
大规模的反全球化抗议示威,以及以世界社会论坛为代表的各种反全球化国际论坛,正在以不同形式、从不同层面冲击着当前的全球化进程及其体系。从总体上而言,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是对标榜公正与平等、繁荣与富足的全球化的一个极大讽刺,它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反全球化“已越来越成为一场世界性的运动,其本身也已经全球化了。
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
一是发展十分迅速。从发生在美国西雅图的“西雅图风暴”拉开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到2001年7月底发生在意大利热那亚的反全球化运动高潮,只有不到两年时间,而投入反全球化运动的人数已经从最初的4万人猛增到12万人。参加反全球化运动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二是发生频率高、涵盖领域广泛。除了极少例外,几乎可以说,在现在这个地球上,哪里举行推行全球化的国际高峰会议,哪里就会出现反全球化运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进行激烈碰撞、冲突和斗争,已经有不可避免之势。反全球化运动的涵盖领域不仅包括了农业和劳工保护,还包括了生态主义、女权主义等。
三是出发点和动机多样。有的是基于批判经济全球化伤害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感情的角度参与反全球化运动;有的是从批判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财富增长的同时又导致社会分配更加不公的角度参与反全球化运动;也有的是从批判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宏观经济管理的混乱和失控的角度参与反全球化运动;还有的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角度参与反全球化运动;等等。
四是参与者涉及不同阶层和许多行业。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参加反全球化的队伍是由许多国家的多种非政府组织和多方面、多阶层人士组成的,有相当的广泛性。在反全球化的非政府组织中,既有来自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又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反全球化人士中,有的是来自西方国家的社会活动家、环境保护主义者、消费者利益保护者、宗教界领袖,有的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工会领导人和劳工,有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反全球化人士中,既有全球化的直接受害者,更有全球化直接受害者的利益代表者。在反全球化这个共同目标下,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的非政府组织走到了一起,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反全球化人士走到了一起。他们参与的动机不同,但其行为的共同目的就是反对全球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
五是组织活动形式由原来较为单一逐渐走向多样。到目前,主要以因特网为工具,筹划行动方略,联络有共同意愿的各方采取共同联合行动。而行动又由最初与全球性多边会议或西方发达国家首脑会议在同时、同地,以示威游行为表现形式的街头抗议的方式,发展到在同时、非同地,乃至非同时、非同地的多种方式。
六是反全球化运动遭到西方发达国家统治者的镇压。但是,无论是逮捕、监禁,还是催泪弹、高压水枪、橡胶子弹等,这些镇压手段都没有使反全球化人士屈服。
从以上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中可以看到,反全球化运动是在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出现的一种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特殊的国际运动。这个运动的锋芒一开始就直接指向以美国为首的主导全球化的七国集团,指向主要依照七国集团制定的规则推行全球化的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