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

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位管理大师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

目录

  • 1 大前研一简介
  • 2 大前研一的观点
  • 3 大前研一的著作
  • 4 大前研一的语录

大前研一简介

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学理工系毕业后,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社社长、公司董事、国际著名企业顾问。1994年7月离开麦肯锡,现任创业者商学院校长和一新塾校长,1996年起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

虽然日本一百多年来西化得厉害,可我总认为深入骨髓的东方文化还没有被完全同化。大前研一的张扬和口无遮拦,不仅让中国人觉得奇怪和惊讶,其实就在日本甚或整个东方也都是绝无仅有!《金融时报》这样描述大前研一:“坦率无忌型名人非常稀缺的国度里的一个名人。当绝大部分日本人还在小心翼翼不敢冒犯别人时,大前研一却是生硬率直,有时还单刀直入般地粗鲁……他还是日本仅有的一位极为成功的管理学宗师。”

想要了解一个人行为、思维模式、甚至思想深度,最简单易行的途径是通过他经历和著述。大前研一是名日本人,他先是美国化(他的美国同事称他为凯恩),然后是全球化。大前极富天分。他的长笛演奏水平可以参加音乐会,他还是名核物理学家,著作等身的伟大作家,政治家,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 Company)长期的业务明星。当他在1995年离开麦肯锡咨询公司前往竞选东京市长时,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离别公告将大前研一称为“一名伟大的咨询员,一名使人中魔的演讲者,一名多产到无法思议的作家,一名音乐家和一名摩托车手”。当然,最后一项的成就就不那么明显。

素有“战略先生”之称的大前研一,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及策略规划有精辟而独到见解,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是少数获得国际肯定的东方管理大师。大前曾经准确的预测了前苏联的解体、日本经济的泡沫化等等。

大前研一的观点

除了著名的《战略家的思想》、《没有国界的世界》外,大前研一著作中有名气的,最起码在西方还有《日本商业:障碍和机会》(Japan Business: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三位一体的力量:环球竞争将要到来的形态》(Triad Power:The Coming Shape Of Global Competition),《超越国界》(Beyond National Borders),《民族国家的尽头》(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看不见的新大陆》(The InvISIble Continent——Four strategic imperatives of the new economy)等。

他在《看不见的大陆》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大陆,这个新的大陆是大家看不见的,但是所有人都不能逃过它的影响,大家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看不见的新大陆》概括了新经济的四大互相影响的特征(有形、无国界、数字科技和高效益成本比),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战略。“看不见”是因为这个新大陆并非一块实质上存在的土地,而是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意识

但是,这块无形的新大陆对经济、政治及社会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得到的。尽管后来发生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碎,但大前研一后来在文章和讲演中强调,“新经济”已经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规则,重申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性。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迅速变化的世界,并从中找到成功机会。

大前研一的观点尖锐而富有争议,近几年他潜心研究亚洲经济,著书100多本,其中关于中国的三本著作都在海外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全球研究亚洲经济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在《China Impact》一书中,大前研一开篇写道:“中国已经觉醒。”他相信包括东北、京津、山东、长三角、福建、珠三角在内的不同地区已形成六个不同的强大的经济体,它们支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将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未来10年,世界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与一个强大的中国相处。他也不断强调,中国的崛起对于世界,尤其是亚洲,首先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

在《专业主义》一书中,大前研一认为未来职场获胜者是专业人士,专业人士有专业道德,有很强的讨论能力、构思能力预见能力。

在《M型社会》一书中,大前研一认为日本已经开始进入M型社会,中产阶级即将崩溃,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威胁,也是机遇。优质价廉的商品,即新奢华商品,如ZARA、H&M等,将会风靡全球;百货商场将会倒闭,量贩式超市将会成为消费的主流。

大前研一在《中国,岀租中》认为这种“租位子经济”,最能带动中国的经济快速成长,他把全中国比喻成一个超级大卖场,他欢迎所有的国际企业来租个摊位卖产品,而今全球没有任何其它国家能比得上中国的超级吸引力。

“受到经济浪潮强力的推移,2005年两岸和平统一!中华联邦的新板块,将结合中、台、港,甚至是新加坡,成为一股莫可抵挡的经济旋风。” 这是大前研一在《中华联邦》中的大胆预言。

记得有人说过,贩卖思想的人,不管是天真还是幼稚,是狂热还是执著,都具有特别的气质。在一个人声鼎沸的现代社会,只有分贝远远高于众人,你才能“引人注目”,你的观念才有机会深入人心,不管是真理还是谬论,是被人赞赏还是唾弃。如果你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与勇气,你与理解的同情与共鸣之约也就只好永远遥遥无期,思想家最痛苦的恐怕莫过于此。我想大前研一必是深谙其中的道理。

大前研一的著作

  • 《无国界世界》,1990年
  • 《中国,出租中》,2005年
  • 《力用中国》,2003年
  • 《中华联邦》,2004年
  • 《思考的技术》,2005年
  • 《全球舞台大未来》,2005年
  • 《无国界的世界:民族国家的终结》,2006年
  • 《M型社会》,2006年
  • 《OFF学》,2006年
  • 创新者的思考》,2006年
  • 《我的发想术》,2006年
  • 《即战力》,2007年
  • 《旅行与人生奥义》,2007年
  • 《知性力》,2009年
  • 《专业主义》 
  • 《新企业战略
  • 差异化经营
  • 《思考型管理》 
  • 数字化商业模式》 
  • 创意的构想》 
  • 《看不见的大陆》 
  • 《再启动》2010年出版
  • 《低智商的社会》
  • 《再见吧,美国——后金融时代的全球趋势》
  • 《研磨商业力》
  • 工作力:让你年收入倍增的工作技巧》
  • 《问题解决力》(成为最善于解决问题的优秀员工

大前研一的语录

  • 好奇心不足的人,也就是怠慢自己智慧的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属于自我防卫型,对变化采取后退的态度。他们对新事物缺乏兴趣,就更谈不上挑战精神了。对于全新的或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他们平时没有形成贪婪地去吸收的习惯,到了关键时刻,便如心理学中所说的,或是抵抗,或是逃避。
  • 把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想,这就是我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让我有喘息的空间。
  • 懂得思考方法的人,能够胜任经营管理顾问工作的可能性较高,所以重要的是基本的思考路径,而不是知识。
  • 训练自己常常保持好奇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拥有好奇心的人,不只是思考别人所给予的题目,而是会获得更多报纸、网络所无法提供的有趣信息
  • 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能力。
  • 不管是利息问题还是人员雇佣问题,凡是和经济有关的问题大多属于物理学的范畴。只要以物理学的观点去分析这些问题,就一定会得出那个唯一的结论。
  • 训练自己常常保持好奇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拥有好奇心的人,不只是思考别人所给予的题目,而是会获得更多报纸、网络所无法提供的有趣信息。
1.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2.罗伯特·欧文
(Robert Owen,1771-1858)
3.查尔斯·巴贝奇
(Charles BABbage,1792-1871)
4.弗雷德里克·W·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
5.卡尔·巴思
(Carl G. Barth,1860-1939)
6.亨利·甘特
(Henry L. Gantt,1861-1919)
7.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Frank B. Gilbreth,1868-1924)
8.莉莲·吉尔布雷斯
(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
9.哈林顿·埃默森
(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
10.莫里斯·库克
(Morris Cooke,1872-1960)
11.亨利·法约尔
(Henry Fayol,1841-1925)
12.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1864-1920)
13.林德尔·厄威克
(Lyndall F. Urwick,1891-1984)
14.卢瑟·古利克
(Luther H. Gulick,1892-1993)
15.玛丽·帕克·福莱特
(Mary Parker Follett,1868-l933)
16.雨果·孟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l9l6)
17.乔治·埃尔顿·梅奥
(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18.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
(Fritz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
19.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20.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Maslow,1908-l970)
21.克莱顿·阿尔德佛
(Clayton Alderfer)
22.戴维·麦克利兰
(David McClelland)
23.道格拉斯·麦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年)
24.约翰·莫尔斯
(John Morse)
25.威廉·奥奇
(William G. Ouchi)
26.克瑞斯·阿吉里斯
(Chris Argyris)
27.库尔特·勒温
(Kurt Lewin,1890 - 1947)
28.利兰·布雷德福
(Leland Bradfurd)
29.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B. F. Skinner)
30.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31.莱曼·波特
(Lyman Porter)
32.维克托·弗鲁姆
(ViCTOr H. Vroom)
3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34.斯塔西·亚当斯
(J. Stacy. Adams)
35.哈罗德·凯利
(Harold H. Kelley)
36.哈罗德·孔茨
(Harold koontz,1908-1984)
37.切斯特·巴纳德
(Chester Barnard,1886-1961)
38.斯坦利·西肖尔
(Stanley E. Seashore)
39.罗伯特·坦南鲍姆
(Robert Tannenbaum)
40.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小组
41.伦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密执安研究)
42.罗伯特·布莱克
(Robert R. Blake)
43.弗雷德·菲德勒
(Fred E. Fiedler)
44.罗伯特·豪斯
(Robert J House)
45.保罗·赫塞
(Paul Hersey)
46.理查德·约翰逊
(Richard A. Johnson)
47.弗里蒙特·卡斯特
(Fremont E. KAst)
48.詹姆斯·罗森茨韦克
(James E. Rosenzweig)
49.詹姆斯·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
50.梅萨·罗维奇
(M. Mesarovie)
51.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52.欧内斯特·戴尔
(Ernest Dale)
53.威廉·纽曼
(William Newman)
54.艾尔弗雷德·P·斯隆
(Alfred P.Sloan)
55.保罗·劳伦斯
(Paul R. Lawrence)
56.弗雷德·卢桑斯
(Fred Luthars)
57.琼·伍德沃德
(英国,Joan Woodward)
58.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59.埃尔伍德·斯潘塞·伯法
(Elwood Spencer Buffa)
60.W·爱德华兹·戴明
(W. Edwards Deming)
61.约瑟夫·朱兰
(Joseph Juran)
62.戴尔·卡耐基
(Dale Carnegie)
63.詹姆士·钱皮
(James Champy)
64.马文·鲍尔
(Marvin Bower)
65.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66.汤姆·彼得斯
(Tom Peters)
67.布鲁斯·亨德森
(Bruce Henderson)
68.亨利·福特
(Henry Ford)
69.小托马斯·沃森
(Thomas Watson Jr.)
70.戴维·帕卡德
(David Packard)
71.盛田昭夫
(Akito Morita)
72.松下幸之助
(Konosuke Matsushita)
73.罗伯特·汤赛德
(Robert Townsend)
74.哈罗德·杰宁
(Harold Geneen)
75.伊戈尔·安索夫
(Igor Ansoff)
76.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77.加里·哈默尔
(Gary Hamel)
78.理查德·帕斯卡尔
(RiChard Pascale)
79.罗莎贝斯·莫斯·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80.查尔斯·汉迪
(Charles Handy)
81.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
(Alfred Chandler)
82.苏曼特拉·戈沙尔
(Sumantra Ghoshal)
83.彼得·圣吉
(Peter Senge)
84.吉尔特·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
85.冯斯·琼潘纳斯
(Fons Trompenaars)
86.艾德佳·沙因
EDGAR Schein)
87.埃里奥特·杰奎斯
(ElliOTT Jaques)
88.阿尔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89.约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Itt)
90.玛丽·帕克·福列特
(Mary Parker Follett)
91.沃伦·本尼斯
(Warren Bennis)
92.劳伦斯·彼得
(Laurence Peter)
93.西奥多·莱维特
(Theodore Levitt)
94.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95.杰伊·洛希
(Jay W. Lorsch)
96.爱德华·劳勒
(Edward Lawler)
97.沃伦·施密特
(Warren H. SchmiDT
98.简·莫顿
(Jane S. Mouton)
99.特伦斯·米切尔
(Terence R. Mitchell)
100.肯尼斯·布兰查德
(Kenneth Blanchard)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国际经济合作
下一篇:拉里·芬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