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曾国藩的简介2.曾国藩的生平2.1.一、早年生活2.2.二、初入仕途2.3.三、围剿太平军2.4.四、直隶总督2.5.五、回任两江3.曾国藩的政治思想4.曾国藩的洋务思想5.曾国藩的学术思想6.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1)教子。首先“孝”是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内容。“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千百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过程也十分重视“孝”,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曾国藩之所以把“孝”作为其家庭道德教育的核心,从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孙翔认为,“孝”是其多年的人生阅历所得而发自内心深处的希冀,要求子侄们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只有在“孝友”二字上切实讲求,才能使家庭祥和而吉庆。曾国藩作为晚清大儒,他首先继承了传统孝的基本精神,又体系了时代特色的。翻曾国藩告诫弟子,“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他认为家庭的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孝敬和友爱。而在“孝”体系的基础方面,严俊杰、黄正泉等从曾国藩处理孝敬与友爱的关系出发,他们指出,曾国藩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的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其次,曾国藩传承了儒家重道德培养的主张,他对子女的道德修养要求高于知识技能的培养,明确提出读书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书本上的道理用于实践。如果读书不能身体力行只能算是“牧猪奴”。苏英等人认为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包括慎独、主敬、求仁、不伎不求、明强。慎独就是在独居是能谨慎不苟。主敬就是讲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仁爱就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一种爱心。不伎不求就是不嫉妒,不贪图名利,患得患失。
(2)治家。首先,许多研究者认为,曾国藩看重整个家族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他的大量教子家书都是以家族利益和扩大家族影响为根本出发点的。如他提出孝友的目的是为了家族绵延十代八代。其次,李育民认为,曾国藩治家提倡“敬”是处理家庭关系,包括与长辈和同辈关系的基本准则。并提出做到“敬”的方法,要心存此思,貌有此容,遵照《论语季氏》之九思,《礼记玉澡》之九容去做。吼再次,曾国藩对勤俭治家也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基于此,曾国藩教子,要求他们不坐轿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使唤佣人,以勤俭二字自剔,不要习于骄奢逸三字。孙翔等人认为曾国藩俭而不吝,是其俭朴之风的一大特点,没有因俭而损害人们交往的情谊。
(3)为学。首先曾国藩讲求知识的兼容并包。李育民等人认为,曾国藩求学问业,以一种兼容并包又审慎取舍的态度吸纳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无学不窥,墨究精要”,以经史为根柢,以宋学为宗,儒家各派,以及老庄墨子之学等等无不涉猎。他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个思想。曾国藩不通天文算术以为耻,教育并督促儿子学习天文算术等实用知识,纪鸿后来成为算术家,纪泽成为外教家是与曾国藩全面的教育内容分不开的。
其次,在学习态度上曾国藩要求子女做到勤学。他在写给儿子记泽的家书中说:“尔十余岁至二十岁虚度光阴,及今将看、读、写、作四字逐日无问,尚可有成。”教育儿子以勤奋追补失落的光阴。对于写作书法也要求儿子勤于练习,并要求儿子早起学习。舒英认为曾氏家族有传统中国社会勤俭持家的美德。
综上所述,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内容丰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视角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描述和解析,并从教子、治学和为家三个方面阐释了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
曾国藩的军事体育思想
(一)军事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重视精神教育的军事体育观
曾国藩创立湘军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晚清的封建统治以及维护数千年的封建礼教。曾国藩认为,“勤王忠君”是建军的宗旨,而“勤恕廉明谦慎”则是对官兵的道德要求。为此,曾国藩注重对官兵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将封建意识与军事训练相结合。每逢三、八操演之际,曾国藩就会聚集官兵进行训话,反复将封建礼教思想灌输给官兵,要求他们牢固树立报国忠君的意识,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曾国藩将军营纪律和封建道德进行融合,强制灌输给官兵,教化官兵,以造就文武双全的人才。论及将才之时,曾国藩曾有“吾谓带兵之人,须智深勇沈之士,文经武纬之才”之言论,还说“拣选将材,必求智慧深远之人”。为了训练士兵之心智,曾国藩曾在军队中推行围棋活动,而他本人也是一位围棋高手。
2.提倡勤字为先的军事体育观
曾国藩深知官兵军事体育素质的提升非一朝一日之功,需要士兵长期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在亲定的湘军训练日夜常课之规中,曾国藩要求官兵每晚必须点两次名,演两次操,站两次墙子,就是出于提倡勤字为先军事体育观的考虑。曾国藩曾提到,“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垆练丹,未可须臾稍离”;“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百种弊端,皆由懒生。懒则驰缓,驰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驰则百事懒矣”。曾国藩认为,勤于点名可以有效杜绝士兵私自外出,为非作歹;勤于演操,能够高效锻炼士兵的体魄,娴熟士兵的技艺;勤于站墙子,会使士兵日日如临大敌,战时自会镇定自若。
3.讲究从严治训的军事体育观
曾国藩认为,一支军队只有先练好“内功”,才谈得上做“外王”之事,把兵练成为劲旅方能去征战。他强调必须从严治训军队。在仿照前明戚继光的“束武”之法和参照清代傅鼐的训练乡兵之法的基础上,曾国藩结合自己练勇的实际经验,逐日操练士兵。在勇卒阵法技击训练时,曾国藩要求必须操练至少两个月,期间会不断淘汰艺低者、体弱者、油滑者。曾国藩坚持练兵就要达到“极熟”的程度,在湘军中,他推广满族勇将多隆阿实行的“翻山越岭”和“过沟llltl'=]”的训练方法,认为如果队伍能够在复杂地形上训练得有条不紊,那么在战争中就不容易乱了阵脚。出身科甲的曾国藩,手下的军官多是儒生,从未经历战阵,主要依靠实战积累经验。根据实战表现,曾国藩不断整训湘军,在军中汰弱补强,他总结说:“驭军驭吏,皆莫先于严。”
4.实行因材施教的军事体育观
曾国藩认为,培养与造就大量的有用人才,应当从教育方法上着手。曾国藩强调教育不能脱离实际,而应当与客观实际相联系,针对不同的对象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教育,充分发展各自的特长。在士兵军事体育培养方向上,曾国藩注重因材施教,结合各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有些人善于行兵布阵,曾国藩就令其专攻阵法;有些人擅长穿山越岭,曾国藩就令其专攻行军探路。针对士兵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下的状况,曾国藩将军纪、营规改编成通俗易记的“顺口溜”,如《解散歌》《爱民歌》《水师得胜歌》《陆军得歌胜》等,组织士兵学唱,使士兵将其牢记在心。
(二)曾国藩军事体育思想的特点
1.全面性
军事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军事体育的过程就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统一,军事体育的效果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曾国藩的军事体育思想实践切实贯彻了这些理论。从训练士兵的方面来看,曾国藩不仅强调士兵的身体素质训练,而且重视士兵的心理素质提升。从军事战术的方面来看,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曾国藩对中西方军事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一方面,曾国藩非常痛恨西方列强人侵清朝的无耻行径,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同时反对借师助剿,认为那样只能导致引狼人室;另一方面,曾国藩并不盲目持有排外思想,而是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进步的军事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丰富军事体育的内在涵义,加快军事体育的发展进程。
2.实用性
为了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曾国藩的军事体育思想内涵相当丰富,并确有独到之处。曾国藩认为,军事体育应当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要切实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1845年,曾国藩统领集训刚刚完毕的湘军集结湘潭,誓师迎战,与太平天国军在岳州(今湖南岳阳)首次交战,却出师不利,大败而归,新建的水师差不多全军覆没。经此一役,曾国藩意识到想要控制长江天堑,必须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军作为支柱。于是,曾国藩严格挑选精兵强将重新组建水师,日日进行操练,夜夜加强防守,不敢有丝毫松懈。曾国藩拥有屡败屡战的精神,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注重实际效用的获得,这使其军事体育思想更见成效。
3.科学性
《礼记·杂记下》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曾国藩深谙这种道理,在军事体育思想的科学性方面,曾国藩说:“一张一弛,循环以消息之。”健康的体魄是做好一切的根本,但这并不是说应该从早到晚一直处于劳碌状态,不知疲倦,不怕疲倦,而是应该在感到疲倦时进行适度休息,休息之后才可以更有效率地继续做事,劳逸结合才是科学可取的方式。“临睡洗脚”和“饭后三千步”是曾国藩所提倡的,也正是曾国藩军事体育思想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4.养生性
以修身养性和颐养保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是古代军事体育的一大特点,这被曾国藩加以继承,成为了其军事体育思想特点之一。“以静养为主”是曾国藩奉行的健身之道,其重在气与意念的作用,并辅之以良好的饮食和睡眠等方面的生活习惯。曾国藩体质较为虚弱,由于劳碌又导致“心血积亏太过”,却做到了道德、文章、军功不朽,这与他注重修为和养生是密不可分的。曾国藩重视自然调养,强调增强自身免疫力,庄子在“养生主”中论述养生之道,以“庖丁解牛”为喻,解说养生须“因其自然”“依乎天理”,曾国藩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精到的体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