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金融学

标准金融学(standard financ)

什么是标准金融学

标准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关于投资者在最优投资组合决策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各种证券价格如何决定的理论体系。

标准金融学的起源与发展

标准金融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马柯维茨于1952年对资产组合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随后经托宾、夏普、林特纳、莫辛、法玛等人的拓展研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使其在20世纪70年代已成为金融理论的主流或范式。标准金融学以投资人是理性的、市场完善、投资人最大化期望效用、投资人具有理性预期等为假设前提,其理论基础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和有效市场假说(EMH),根据这一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APT)和期权定价模型(OPM)等一系列市场模型共同组成了标准金融学的理论基石。

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两大争论

1、有效市场与非有效市场。

20世纪70年代,标准金融学中的有效市场理论被学术界和大量的专业人士广泛接受。EugeneFAMA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他认为,在由很多掌握信息的投资者构成的证券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应该反映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任何数量的信息和任何严密的分析都不能使投资者获得高于某一基准组合的超额利润,因为市场是无所不能的。

有关市场有效性的争论主要存在于现实中的证券组合的管理者之间。有些管理者是市场有效性的强烈支持者,他们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而且是不能战胜的,因此采取比较被动的投资策略;而有些投资者是比较积极的,并坚信只要采取正确的投资策略就可以战胜市场。事实上,这些比较积极的管理者平均上看只有33%的概率可以获得高于基准组合的超额收益。另外,有关市场有效性的争论也受到个体投资者的关注,因为他们对股票或者债券的交易经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分析之上的:他们买入的往往是价值被低估的证券,而卖出的往往是价值被高估的证券。然而,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股票的当前价格就已经反映了所有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些个体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就变成是一种靠运气的赌博而已。

同时,经济学家对市场有效性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和检验。一些研究者确实找到了市场有效性的证据。然而同时,在现实的市场中,他们也发现了与之相悖的大量的持续性异常:比如股票价格的基本面异常,技术分析异常,日历效益等。我们将在下一章里对有效市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详细的介绍。

2、理性的经济人与存在行为偏差的经济人。

源于新古典经济学,标准金融学采用了同质经济的概念。同质经济是研究人们经济行为的一种简单模型,它假设投资者的经济决策受到下面三个原则的影响:完全理性、完全利己性和完全信息。与有效市场假说相似,同质经济按照严格程度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比如在半强形式的同质经济中,理性的经济行为尽管并不是占据完全的主导地位,但是在经济中也广泛存在。在弱有效形式的同质经济中,存在着一定的理性的经济行为,但是并不显著。这些不同层次的同质经济都具有同样的假设:完全利己性投资者利用完全的信息,进行完全理性的决策,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经济学家对于这一概念的认同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同质经济使得经济分析变得简单;第二,同质经济使得经济学家可以对他们的研究进行量化分析,这样,研究就变得更为完全和容易被接受。然而,一些研究者对于以上三个原则提出了质疑,这对同质经济的假定形成了挑战。

第一,完全理性。当投资者是理性时,他们具有推理和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然而,理性并不是人类行为的唯一驱动力。事实上,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的思维能力从属于人们的情感力。相对于具有逻辑的思维能力,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主观冲动的影响,比如恐惧、喜爱、憎恨、高兴和痛苦等等。人们一般只是在试图避免获得这些感性的影响时,才采用逻辑的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的理性也不是完全绝对的。人们可能表现为既不是完全理性,也不是完全非理性,而更多是表现为两者的结合,即有限理性。

第二,完全利己性。很多研究显示,人们并不常常具有完全利己性。否则,就不存在慈善事业了,而且提倡无私、对人友善等人文关怀也不复存在了。完全利己性也会导致人们不愿去做志愿者,不愿帮助贫困者和不愿在军队中服役等行为。同时,它会使人们远离一些自残性行为,比如自杀、酗酒和贪欲主义等。很显然,完全利己性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长期存在的。

第三,完全信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拥有完全的或者接近完全的信息,比如家庭保健医生和牙医等。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每件事情上都掌握完全的信息。在投资者的决策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了解和加以分析,但是即使最成功的投资者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有些经济决策就是根据非完全信息制定的,比如一些经济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联邦储备银行货币政策来调整他们的购买行为的。事实上,确实存在一些清楚地知道联邦储备银行政策的投资者,他们可以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加以利用,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在意或者根本不知道联邦储备银行的政策的投资者。出于这种考虑,关于所有的投资者都拥有完全信息的假定,在现实的市场中是不成立的。

参考书目

  1. ↑ 饶育蕾等著.行为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05月第1版.
  2. ↑ 张元萍主编.投资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9.
  3. ↑ 崔巍著.行为金融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6.
联系管理员
15775053793

作者头像
经济百科创始人

经济百科

上一篇:澳门币
下一篇:分销系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