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0法则(The80/20Ru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ParetoPRinciple)、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马特莱法则等
目录
1什么是80/20法则280/20法则的来源380/20法则能做什么?3.180/20分析法3.280/20思想3.380/20原则与商务3.480/20原则和革新3.5在商业中,值得应用80/20法则的十个顶尖领域
480/20法则的运用分析4.1案例一:80/20法则在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中的运用[1]4.2案例二:财务管理中的80/20法则应用[2]4.2.1财务管理中的80/20法则4.2.2投资活动中的80/20法则4.2.3营运资金管理中的80/20法则4.2.4财务分析中的80/20法则
4.3案例三:80/20法则在核心员工管理中的应用[3]4.4案例四:市场营销中的80/20法则[4]
5相关条目6参考文献
什么是80/20法则
80/20法则(The80/20Ru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此法则是由约瑟夫·朱兰(JosephM.Juran)根据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本人当年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推论出来的。
80:20法则只是帕累托分布函数在特定常数时的一个特定值,其他极端的还有64:4等,在财富分配方面,意味着80%的财富被20%的人拥有,或者64%的财富属于4%的人。
财富按帕累托函数分布,但社会福利的目标是令这个函数变得尽量扁平,不是那么陡峭,令财富的分配不那么极端。
80/20的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一般来说,投入和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 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
- 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一般情形下,产出或报酬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若以数学方式测量这个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例如,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耗尽的;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80/20原则表明在投入与产出、原因与结果以及努力与报酬之间存在着固有的不平衡。这说明少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会有大量的收获、产出或回报。只有几件事情是重要的,大部分都微不足道。
80/20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准。一个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结论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
80/20原则包含在任何时候对原因的静态分析,而不是动态的。使用80/20原则的艺术在于确认哪些现实中的因素正在起作用并尽可能地被利用。
80/20这一数据仅仅是一个比喻和实用基准。真正的比例未必正好是80%:20%。80/20原则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该关系很可能是不平衡的,并且接近于80/20。
80/20原则极其灵活多用。“它能有效地适用于任何组织、任何组织中的功能和任何个人工作。”它最大的用处在于:当你分辨出所有隐藏在表面下的作用力时,你就可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最大生产力上并防止负面影响的发生。
80/20法则专家告诉我们,要遵守下列事项:
- 鼓励特殊表现,而非赞美全面的平均努力;
- 寻求捷径,而非全程参与;
- 选择性寻找,而非巨细无遗的观察;
- 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现;
- 在日常生活中,找人来负责一些事务,我们可以让园艺师、汽车工人、装潢师和其他专业人士来发挥最大的效益,不需事必躬亲;
- 小心选择事业和雇员,如果可能,就自己当老板;
- 只做我们最能胜任且最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
- 从生活的深层去探索,找出那些关键的20%,以达到80%的好处;
- 平静,少做一些,锁定少数能以80/20法则完成的目标,不必苦苦追求所有机会。当我们处于创造力巅峰,幸运女神眷顾的时候,务必善用这少有的“幸运时刻”。
管理定律
> |
A | L续 |
安慰剂效应 | 卢维斯定理 |
阿尔巴德定理 | 蓝斯登定律 |
暗箱模式 | 蓝斯登原则 |
阿尔布莱特法则 | 垃圾桶理论 |
阿姆斯特朗法则 | 蓝柏格定理 |
阿什法则 | 雷鲍夫法则 |
艾奇布恩定理 | 懒蚂蚁效应 |
阿罗的不可能 定理 | 牢骚效应 |
艾德华定理 | 洛克忠告 |
艾科卡用人法则 | 拉图尔定律 |
阿伦森效应 | 鲁尼恩定律 |
暗示效应 | 拉锯效应 |
安泰效应 | M |
氨基酸组合效应 | 木桶原理 |
B | 墨菲定律 |
彼得原理 | 蘑菇管理定律 |
不值得定律 | 马太效应 |
贝尔效应 | 名片效应 |
保龄球效应 | 米格—25效应 |
布里特定理 | 马蝇效应 |
比伦定律 | 末位淘汰法则 |
柏林定律 | 麦克莱兰定律 |
巴菲特定律 | 目标置换效应 |
彼得斯定律 | 梅考克法则 |
白德巴定理 | 摩斯科定理 |
布利丹效应 | 美即好效应 |
波特定律 | 马斯洛理论 |
布利斯定理 | 曼狄诺定律 |
波特法则 | 冒进现象 |
布朗定律 | 毛毛虫效应 |
伯恩斯定律 | 摩尔定律 |
布利斯原则 | 木桶歪论 |
| 名人效应 |
拜伦法则 | N |
冰淇淋哲学 | 鲶鱼效应 |
比林定律 | 南风法则 |
邦尼人力定律 | 尼伦伯格原则 |
玻璃天花板效应 | 凝聚效应 |
巴纳姆效应 | 纳尔逊原则 |
半途效应 | 希尔十七项 成功原则 |
贝尔纳效应 | 鸟笼效应 |
贝勃规律 | O |
边际效应 | 奥卡姆剃刀定律 |
菠菜法则 | 奥格威法则 |
标签效应 | 奥狄思法则 |
杯子理论 | 奥美原则 |
弼马瘟效应 | 欧弗斯托原则 |
搬铁块试验 | P |
C | 螃蟹效应 |
长尾理论 | 帕累托法则 |
刺猬法则 | 帕金森定律 |
长鞭效应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磁石法则 | 破窗效应 |
磁力法则 | 皮尔斯定律 |
蔡戈尼效应 | 皮京顿定理 |
从众效应 | 皮尔·卡丹定理 |
权威效应 | 披头士法则 |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 攀比效应 |
超限效应 | Q |
全球化链条定律 | 群体压力 |
传染效应 | 乔布斯法则 |
参与定律 | 犬獒效应 |
成事定理 | 青蛙法则 |
拆屋效应 | 乔治定理 |
出丑效应 | 秋尾法则 |
D | 强手法则 |
多米诺骨牌效应 | 齐加尼克效应 |
达维多定律 | 情绪效应 |
倒金字塔管理法 | R |
定位法则 | 热炉法则 |
大荣法则 | 柔性管理法则 |
杜利奥定理 | 儒佛尔定律 |
杜根定律 | 洛克定律 |
迪斯忠告 | 人性定理 |
灯塔效应|锐化效应 |
达维多夫定律 | S |
德尼摩定律 | 三强鼎立法则 |
杜嘉法则 | 手表定律 |
杜邦定律 | 水坝式经营法 |
登门槛效应 | 首因效应 |
叠补丁效应 | 生态位法则 |
等待效应 | |
德西效应 | |
狄伦多定律 | |
多看效应 | |
E | 生鱼片理论 |
250定律 | 隧道视野效应 |
恶魔效应 | |
F | 500强企业经 典管理法则 |
反暗示效应 |
弗洛斯特法则 | 双木桶理论 |
辐射效应 | 失真效应 |
适才适所法则 |
飞轮效应 | 史坦普定理 |
弗里施法则 | 史华兹论断 |
肥皂水效应 | 舍恩定理 |
凡勃伦效应 | 史提尔定律 |
法约尔原则 | 斯坦纳定理 |
费斯诺定理 | 矢泽定律 |
费斯法则 | “4+2”法则 |
复壮效应 | 思维的定势效应 |
反馈效应 | 社会惰化效应 |
反木桶原理 | 苏东坡效应 |
弗洛伊德口误 | 森林效应 |
峰终定律 | |
G | 圣人理论 |
| 声誉磁场 |
光环效应 | T |
格雷欣法则 | 同仁法则 |
身体语言 |
古狄逊定理 | 跳蚤效应 |
沟通的位差效应 | 特雷默定律 |
管理沟通论 | 踢猫效应 |
沟通无限论 | 托利得定理 |
古德曼定理 | 特里法则 |
古德定律 | 铁钉效应 |
格利定理 | 蜕皮效应 |
孤峰原理 | 汤水效应 |
果子效应 | 托伊论断 |
过度理由效应 | 投射效应 |
过度学习效应 | 同群效应 |
功能固着心理 | 头鱼理论 |
感觉剥夺实验 | 鸵鸟政策 |
| 铁锹试验 |
态度改变— 糖果实验 | W |
感情效应 | 王永庆法则 |
共生效应 | 韦特莱法则 |
箍桶理论 | 威尔逊法则 |
乌兹纳泽定律 | |
H | 威尔德定理 |
花盆效应 | 翁格玛丽效应 |
花生试验 | |
环境蓄势 | |
黑洞效应 | |
蝴蝶效应 | 沃尔森法则 |
霍桑效应 | 沃尔顿法则 |
华盛顿合作定律 | 沃森定律 |
wik |
发表评论